当前位置 > 资讯 > 成果平台 > 文章详情
新冠疫情下谈流动人口政策——评樊士德教授的《中国流动人口政策演化与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021-05-18 作者:贾根良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

  2019年12月武汉报告新冠肺炎病例,随后,为了抗击随之愈越严重的新冠疫情,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封城。在过去一年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成为重要手段;2020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减少‘两节’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武汉封城,非必要不流动、非必要不出境、警惕境外输入等,均体现了面对公共危机时,国家和地方通过应急性或临时性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截止目前,鲜有从流动人口政策视角来谈新冠疫情应对的研究。

  事实上,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大规模传播与人口流动高度相关,这就凸显了优化流动人口政策、实现对流动人口的调节、管理和服务的至关重要性。这一问题在当前疫情阻击战进入关键阶段和攻坚时期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临时性流动人口管控可以产生立杆见影之效,常态化下的流动人口政策更是会对国家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对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人口流动产生重要作用,它将不仅对流入地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产生直接作用,而且对作为流出地的乡村的振兴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关系到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乃至城乡融合战略的顺利推进与否。

  回顾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流动人口政策的演进历程,每当人口在流动实践过程中出现诸如就业歧视、子女教育不平等、公共服务不均等、医疗保险缺失等突出的社会问题,流动人口政策的出台和优化方才会被提上日程。此次国内外人口流动对疫情防控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例外。简而言之,当流动人口本身成为问题或引发了问题,流动人口政策被诱致产生。一方面,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有效管控人口的微观流动决策,形成与疫情防控相匹配的低流动性;另一方面,城乡融合背景下如何调节人口的宏观流动规模与方向,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迁移。这两个方面无疑均指向了流动人口政策的完善与优化的方向。然而,截止目前,流动人口政策这一领域的专门、系统和深入探究较为鲜见。

  近期,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樊士德教授依托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近30万字的《中国流动人口政策演化与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一书,弥补了这一不足,内容详实、结构合理、方法科学、观点新颖、论证严谨,不失为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专著,令笔者印象深刻。该书结合流动人口政策相关经典理论和方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具体实践尤其是数百个政策文本,重点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最先全面、系统地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政策的演化脉络及其内在机理与效应,并建构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流动人口政策评价体系和方法,回答了以下系列问题:每一阶段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制度安排?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与效应?需要作出什么样的调整、优化和完善?     

  从整体格局来看,该专著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流动人口政策演化机理与效应;二是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演化脉络及其效应研究;三是流动人口政策优化路径探究。从上述内容来看,该成果是涵盖流动人口政策评价体系的既有理论探究又有实践应用的实证研究,既对流动人口政策演化机理、评价体系建构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究,丰富和发展了流动人口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实现了此领域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系统性突破与创新,截止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少见,凸显了该成果的独创性,又顺应了在实践应用中的时代之需,为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流动人口政策制定中的盲目性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简而言之,该研究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是一部理论深厚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前沿性成果,体现了该作者不愧为国内系统研究流动人口政策的权威专家。

  在全国流动人口政策的演化与效应考察方面,该书厘清和校正了长期以来学界将流动人口的宏观社会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微观干预相混淆的误区和偏差,认为流动人口的制度变迁和宏观政策演化从制度层面的控制、抑制,再到社会同情,又转向政策认同,最后又升华为政策鼓励,在人口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作用既微妙又复杂多变。在此过程中,流动人口政策的出台和演进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人口流动实践,并凸显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这些观点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建设性。

  在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的演进机理与效应研究方面,该书既有对区域整体的流动人口政策演进和效应的总体考察,又有对区域解构的流动人口户籍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等专项重点政策的细致探究,体现了该研究的系统性;既有对长三级地区内部“两省一市”的区域内比较,又有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政策的区域间比较,还有对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流动人口政策的国际比较,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而且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区域和国际的双重参照系,体现了该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开创性。

  在结论部分,该专著认为,长三角地区与中国流动人口政策演进总体趋势较为一致,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的发达地区,其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在区域内部“两省一市”之间,既具有改革创新和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取消行政壁垒和一体化意愿明显、以及公共服务均远未均等化等共性特征,又具有改革方向不一致、户籍限制程度不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同步等差异化特征。进一步的区域和国际双重综合比较发现,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之间以及与美国、欧盟和日本之间同样既存在一般性,更存在特殊性。这也凸显了该研究在方法上的重要创新,即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中外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政策文本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以及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基于国内外经验和教训,该研究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富有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建议,产生了显著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一是借鉴美国所组建的流动人口专项管理机构,成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协调委员会;二是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借鉴日本单纯的“住民票”身份登记模式,辅之以与身份相分离的“国民健康保险计划”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不仅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追踪,而且将其应用到流动人口的户籍身份、居住登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以往附载在户籍背后的诸多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流动人口全覆盖并均等化;三是学习欧盟针对流动人口的专项项目设置专门的行政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动态评价、考核、监管和反馈,及时发现和排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矛盾,从根本上破除妨碍人口、劳动力和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提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值得肯定的是,该专著以独特的视角和综合的方法,对于流动人口政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政策安排、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与效应以及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成果问题意识极强、理论水平很高、现实关注充足,凸显了前沿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不仅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理论价值,而且为推进流动人口合理流动的政策优化、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安排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