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生态、心灵生态和社会生态系统,让人们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欣赏到美、感到惬意,有一个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和谐社会关系中追求有意义的创造与发展,一直是人们探寻的目标,其目标的背后价值指向就是如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自然生态、心灵生态和社会生态一体化共生共进、健康发展。不管是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还是观照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当下,人的主导价值、行为样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是影响这一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元素,其根本还是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的问题。一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对峙愈加突出;另一方面,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和谐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捧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昌大学钟贞山教授的著作《“社会生态人”新人性假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基于价值哲学视角》,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价值哲学的视角,扬弃“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新的人性假设,即“社会生态人”,力图说明人性的完整内容和复杂结构,以及其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分析社会生态人人性的学理支撑和现实依据,探讨了社会生态人的发展价值、社会生存价值、思想道德价值和人格塑造路径,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力作。
一、从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论断中,指明“社会生态人”的涵义
放眼全球,生态文明已超越国家、民族、文化、地区的边界和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生态问题上均有相似忧思和重大关切,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具有了广阔而深厚的国际视野与人类基础。人们开始感觉到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带来的种种生态危机和生存挑战。这引发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新思考,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并在系统中发挥人的类价值;另一方面,人又是生态系统中能动性最强,最具主动性、创造性的类存在。历史与现实一次一次警示我们,文明呼唤自然生态、心灵生态和社会生态一体化的共生的新型人性模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者指出,在人的存在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的基础上指出:“所谓社会生态人,就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社会生态人的人性假设的提出,并对其中的哲理加以阐发、丰富和发展,呼应了文明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表达了人类社会生活应有全面的、健康的价值追求。这表明,社会生态人具有深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伦理素养,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对自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能使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协同进化。这样,在现实基础上,社会生态人具有社会品质、生态品质和心理品质三大突出品质。
二、从如何更能反映人的价值,探讨“社会生态人”的价值
人性发展模式是对人的本质问题探讨的深化和发展。在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时,人们聚焦人性某一方面的特征,提出了如经济人、理性人、社会人、道德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不同的人性观,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哲学内涵。而人的价值问题,是价值哲学内涵讨论的核心问题。按照价值哲学的视角,人的价值包括效用价值与人道价值两个方面。在两者价值中,其核心是价值观,它来自人们价值生活状况的反映和实践经验的凝结。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新冠肺炎疫情肆掠全球,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生态危机等多样危机,危机的背后折射出价值观的危机、人性的危机,人类社会将如何面对人的价值观重建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人类应该怎样对待生活方式,怎样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怎样对待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书中,作者从价值哲学的视角,针对人的社会化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人性危机”“生态危机”“心态危机”的严峻挑战,构建了以人——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的“社会生态人”人性假设。这种人性假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更能反映人的价值。“由于自然生态状况是整个生态系统中被动的一方,它只能默默地承受人们的主动作为的正、负效应。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的严格执行,就表明我们的心灵生态和社会生态都得到了积极的调适。”作者以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什么样的人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分析“社会生态人”人性范式成立的理论与现实依据,鲜明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塑造能够承载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的“社会生态人”人性范式。社会生态人的价值在于维系生态平衡、代内代际公平,实现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这种人性价值根植于人的本质之内,表现在制度规范之中;另一方面,社会生态人的人性更能呈现人性的本真价值,具有更完整、更广泛的特点。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提出塑造“社会生态人”人格的途径
在人的社会生活系统中,自然、心灵和社会是密切关联的。有效塑造“社会生态人”人格,是我们化解生态危机与心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社会生态人”人格的塑造是社会生态人的人性模式能够成为现实的重要环节,人不应该是“功利人”,而应该是社会生态人,人也不是“片面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塑造“社会生态人”人格,就是把现实的功利人培养成为社会生态人,把“片面的人”逐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与诸多心理问题,努力寻找“社会生态人”人格的塑造途径,成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的人性发展的重要命题。培育人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是“社会生态人”人格塑造的基础和前提;营造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的文化,是“社会生态人”人格塑造的条件;深入实施人格教化与人的美德涵化,是“社会生态人”人格塑造的方法;建立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的社会正义制度,是“社会生态人”人格塑造的保障。
总之,《“社会生态人”新人性假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基于价值哲学视角》贯通人性中对自然生态、心灵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注,分析精到,学理性强,书中阐明的观点、展开的论证、得出的结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及自身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