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成果平台 > 文章详情
互联网时代:文学史著的学理化与追求——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
2020-11-10 作者:江腊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上、下册)

    中国百年激变,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代有新编。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以来,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简编本),代代问世。新的文学史著的活力一般在10多年至20年内。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从1999年初版,至2020年已修订第四版。21年来,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为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拥有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别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的学术分量与声誉。20年来,时代与思潮的激变促成文学观念与文学史理念的嬗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总体把握有了较大更异。文学史著的不断修订,本身就代表了学术追求的自觉与严谨,体现了编著者因应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努力。朱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础上,继续强化以人学思想与观念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阐释与评价,从当下纷纭杂陈的文学史观念中脱颖而出。同时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与接受主体的需求,在文学史著的体例方面作了适应当下电子网络时代的新形态设计,体现了高等人文教育的理念创新。

    以人学观念的嬗变,把握百年中国文学史的内在律动、嬗变与抑扬跌宕。一部文学史著作的灵魂在于其中贯穿始终的文学史理念。时代话语的演进决定了文学史的编著也是一个不断淘汰和重新选择的过程。决定文学前行的力量不外乎外在的社会时代变化和内在的主体力量。数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都以文学社会学为文学史观,尚处于20世纪的文化理念,不能深探文学的内在律动。朱栋霖在21世纪初就率先提出以人的观念的演变建构新的文学史观念:“‘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就是‘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观文学思潮的涌动、作家作品的轮番迭出、人学思想的嬗变、人的观念的演进,人的主体(作家主体、作品主体)的人学观念的嬗变才是文学发展的根本脉动。作者提炼,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两种或多种“人”的声音的对话、交流、对抗、交融。因此,在朱编现代文学史的史著框架结构上,文学史在介绍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潮时总是突出人学思想的提炼,以人学观念的内涵变化来阐释经典作家与作品。这样有利于说清文本内在的生成机制。在具体的文学文本阐述当中,侧重从作家创作主体的存在状态、人学思想的深刻复杂性来探究文学的人学与美学空间。例如通常的文学史仅仅看到上世纪30年代思潮中左翼思想的发生,但朱编文学史揭示了30年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大量存在及其与新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承,而左翼思想在文学的投影则是阶级论的人学观念的发生;关于新时期文学,则以中外思潮激荡下的人学思想的突破、变化来观照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的变迁;第四版新撰稿的2000年以来新世纪文学思潮,从人学观念的视角作了新探讨。这些,一以贯之地深入到具体的代表性文学现象,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对撞与冲突中,展示创作主体的人学心理的复杂状态。该文学史的修订始终坚持人学观念的思考,在阐述文学个体的存在状态与精神世界中,抵达人性的丰富和复杂。

    21年来,朱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更多高校采用的一个原因,是这部文学史著的架构科学清晰,文学史料丰赡,见解精辟独到而简洁,对文学史的凝练与经典评析结合详略得当。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还侧重于介绍环绕经典作品历来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这些都更适合于高校教学活动的展开。朱编文学史以人的观念为核心,一方面以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中人的发展为纵向历史逻辑,考察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透过中西方文学比较的宏阔视野,考察西方文学和文艺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丰富。于是纵向的历史发展逻辑与横向的碰撞和比较,形成一个个不同时代的文学坐标,产生以人学思想为中心的文学思潮。而具体的作家作品就在这样的一个个坐标点上产生,形成交叉立体的文学史框架。也就是说,整个文学史的框架,置于纵向的文学史发展逻辑和横向的中外文学比较逻辑的交合视域下,而每个时代、每一个作家甚至作品就处于一个个微观的历史坐标点上。这更便于学生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既有中国文化内在的原生动力,又有外在的世界文学的促生力量。主编朱栋霖曾深入探究百年中国文学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两项课题(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这使他得以建树百年中外文学史观,高屋建瓴地深入百年中国文学史阐述。例如,新修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提至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又指出《敬告青年》明显受到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而民主与科学又构成了对梁启超的超越。这里既有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历史事实,又有西方现代观念的影响。现代文学发生期的修订,本质是编者尊重文学发展的事实,是在人学思想的贯穿下一种更富历史合理性的阐释,同时也能够进一步迫近中国现代文学生成的本质。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纷繁复杂有了清晰而合理的逻辑,每一文学思潮的涌动都有其历史的、人学的阐释生发点。学生在现代文学史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非常清晰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内在涌动、作家作品的美学追求,初步熟悉中国现代文学争鸣、思辨、批判性的特点。文学史著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学术储备和宽阔的学术视野。

    因应互联网时代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融合数字技术,引入二维码链接资源。全书37章,每一章都配备二维码,链接的内容一为“专题学术讲座”,一为“拓展研读文章”,与文学史正文三者形成互文结构,构建一个时空交叉立体的文学话语世界。师生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取相当丰富的来自全国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50多个结合不同章节知识点的专题学术讲座,构成对正文内容的拓展与深化。李怡、朱寿桐、吴福辉、吴俊、骆寒超、白先勇、张福贵、季国平等学者,就每章的学术热点问题,阐述各自见解,师生可随时目睹他们的授课风采。大量的“专题学术讲座”,200多篇“拓展研读文章”旨在将不同的研究者、评论者的观点加以呈现,既有作家同时代的在场感,又体现了当下学术发展。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体现了文学史呈现的不同文化层面与时代潮流,能够更好地帮助师生客观理解中国现代以来的百年文学史的发展演进。师生只需要在网络覆盖的时空范围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轻轻松松走进文学的场域,感受文学经典的美学魅力。这样的新形态教材设计,能够跨越地域空间的视野限制,避免课堂教学的单一观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各章“研习导引”的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扫描二维码,聆听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参读提升性拓展研读文章,开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加深对现当代文学史的理解与把握。另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配套的作品选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5—2018》(第四版 四卷本)亦系“互联网+”新形态教材,每篇入选作品后均附二维码,链接作品解读及相关评论文章,体现对作品的导读及研习导引。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紧随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熟悉的二维码技术,融入新的内容,体现高校专业教材使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丰富与提升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容量,却没有因内容的扩充而带来负担。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既引领了文学史著编纂和修订中互联网技术和人性化使用相互融合的先潮,也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充满学术诱惑又富有人文情怀的现代文学大门。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江腊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