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高校外宣:增进中国与世界抗疫合作的重要力量与独特优势
2020-06-28 作者:毛锡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外宣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改革、发展和建设任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世界真实了解中国,更让中国深度走进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分别于2013年、2016年两次就做好外宣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总书记的指示为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对外宣传,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和认同,是我们外宣工作的重点。

  高校是各类社会机构中最具国际化的组织之一,自诞生之日起,各国大学之间的思想、学术、人员交流就成为办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职能,特别是“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具有天然的外宣属性。根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600多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800多万,研究生270多万,来华留学生近50万,在外留学人员150多万。每年有大量的人员在国际间流动。数量如此庞大的具备国际交流经验的师生,是做好外宣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作为一所省属大学,迄今已与全球近300所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遍布世界各大洲,每年有国际间各类人员交流近5000人次。学校的对非洲国际交流与合作特色鲜明,抗疫期间在外宣中积极实践,例如召开“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中外专家在国际、国内媒体上积极发声,引导国际舆论;留学生积极向其本国媒体、亲朋好友等讲述中国的抗疫成效;海外孔子学院以及教师、青年志愿者在非洲的抗疫故事,等等,均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高校外宣工作,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独特优势。

  一、发挥高校外宣的国际学术网络资源优势

  高校拥有遍布全球、非常丰富的国际学术网络资源,可为外宣所用。中国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往往拥有众多国际合作伙伴网络,通过外事部门、二级学院、专家学者等途径,保持常年友好联系,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和熟悉,信任度较高。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外宣平台与渠道,校院结合、点面结合,做到全方位、立体化外宣。比如在疫情期间,通过双方校长、二级学院院长、学术机构、学者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实现大学之间对疫情无国界、科学防控、病毒溯源的科学认识。

  不同类型高校要发挥各自的国际学术资源优势,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要选择有效的宣传载体和宣传方式。加入全球顶尖学术圈的高校是外宣的重点单位,其面对的国际一流高校同行在各国政府、社会、学术圈均有很大影响力,可以通过校长、院长、知名学者等的定期联系,沟通各自国家和学校的疫情防控情况,取得理解,达成共识。国际学术交流有特色的高校则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领域优势,通过召集专题视频国际会议等形式,积极宣传中国的抗疫成效,争取国际同行认同。例如4月17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联合南非、尼日利亚等国主要智库主办 “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受到非洲各国学术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对于增进中非人民互信、合作抗疫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发挥高校外宣的国际人才资源优势

  高校是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人才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也是高校外宣的主体力量。在外宣中,高校要分类施策,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在外宣中的作用。对于来华留学生,要从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青年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好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是要实现三个“融入”和三个“认同”,即在华留学期间,要通过培养和管理服务两个环节,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广大留学生融入学业、融入学校、融入中国社会,进而实现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和教育认同。各高校所培养的广大来华留学生实现了“三融入”和“三认同”目标,他们自然而然会成为我们优秀的外宣主力。抗疫期间,一批优秀来华留学生热心做志愿者,积极向海外媒体、亲朋好友宣传我国的抗疫成效,他们对外宣传所取得的效果要比我们自己媒体对外宣传的效果好得多。

  对于大批赴海外长短期留学的中国学生,要从培养中国未来参与全球竞争,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战略高度出发,做好选送培养工作。他们在海外学习期间,要展现中国青年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青春向上的昂扬斗志、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具备了这些素质的中国学生,自然而然也会赢得海外师生的认同,亦是直接的外宣样本。此外,高校要与在海外学子保持紧密联系,及时通报国内疫情防控成效,广大海外学子要用外国师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其分享信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外宣效果。

  广大海外校友资源,是高校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要不断加强校友工作力度,与海外校友保持经常性紧密联系,关心校友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及时分享学校事业发展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巨大成绩,以获得广泛认同,成为外宣工作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疫情期间,针对部分西方媒体对我抗疫成效歪曲事实、恶意抹黑的行径,高校可发动海外校友资源,通过媒体采访、报纸刊文等形式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

  三、发挥高校外宣的学科专业资源优势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高校设有外语学院、传媒学院、医学院等,专业人才汇聚,具备外宣的天然优势。疫情期间,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主要防疫专家均在高校任教,并在附属医院工作,有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他们与各国医学专家的连线和防疫指导,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用科学、专业的态度对待疫情的最好宣传。高校在疫情期间也主动与海外院校加强了医学领域的合作,例如北京大学与卡塔尔大学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探讨加强两校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卡塔尔大学希望加强与北大抗疫专家的合作,学习北大及中国的抗疫经验。双方还研究成立了北大对卡塔尔大学的疫情防控指导委员会,由北大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牵头负责卡塔尔大学疫情防控指导工作。

  外语、传媒类学科也可以为对外宣传提供不可或缺的专业支持。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国际主流媒体也都使用英语,因此,高校外宣工作要注重培养一批英语基础扎实的语言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一批国际传媒人才,用外国人愿意读、喜欢读、符合其阅读习惯的方式传播信息,并注重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不同群体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实现最好宣传效果。

  当前,受疫情影响,国际间人员流动受阻,高校更要注重英文网站的建设,丰富网站内容,设置专职管理维护人员,及时更新信息,让国外合作伙伴、教师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中国合作院校的情况。同时要积极利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际新媒体,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受众面。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进行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其他使用较广泛的语言进行宣传,毕竟母语阅读是最容易理解的,也最能准确理解意思。

  高校外宣是我国整体外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族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高校需更加坚定其与生俱来的国际化信念,加速国际化进程,直面更加艰难的国际舆论环境,寻求外宣新突破。高校外宣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迄今为止,除部分高校外,大部分高校还未将外宣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校上下对外宣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外宣的发展规划缺乏系统性。总体上,外宣工作没有系统性的发展规划,只是偶尔在宣传或外事发展规划中有提及,没有上升为学校整体宣传或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外宣工作部门分工不清,工作人员力量单薄。学校未给予外宣工作明确的职责分工,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工作队伍能力建设不足。第三,外宣手段有限,基础不扎实,未能完全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很多高校最基础的英文门户网站建设滞后,缺乏日常信息维护,对国际合作伙伴、国外师生还没有好的宣传办法,更难以分类宣传,等等。抗疫期间,面对铺天盖地的国际舆论,如何应对,如何进行外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校外宣要以此为契机打好基础,练好本领,为国家整体外宣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