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在于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新时代学校在对外交流中,外派人员和从事外事接待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跨文化素质和适应能力,以自身体验,借助正能量的叙事手法,从容积极地应对各种棘手的问题,切实做好外事接待工作,坚持自信、自谦、共时共情,安全地完成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一、外派师生如何当好讲好中国故事的使者
过硬的跨文化素质。一是知晓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并能获取这些知识;二是理解这些差异存在的根源和内涵;三是能够把获取并理解的知识和概念运用到新的场景中。
开放心态,主动交流。外派师生到了国外的环境以后,除了所谓的人生地不熟以外,面临最大的语言障碍是口音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秉持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主动出击,这是外派师生迅速提升跨文化素质和外语水平的法宝。
强大的适应能力。一是适应国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强度。英美国家在工作上多以邮件沟通为主,工作时段之外的交往基本上不谈论工作的事情。外派教师在许多时候通常一周会在不同的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因此要求教师们必须有足够的外语沟通能力和从事不同学段教学的教学能力。二是适应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拿英国来讲,具体要求之一就是外语教师按照英国的教育理念来备课、上课和检测学习效果。三是适应国外的生活理念。英美国家,特别是基督教盛行的那些国家,特别强调生活中的个人隐私,追求生活中的宁静。话话要轻言细语,在家居住时尽量不要搞聚会,以免影响左邻右舍。
二、国际交流中如何避免尴尬的问题
不要回避,以正能量的体验和叙事手法,积极应对。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时间一久,关系也混熟了,防范之心减弱,我们有时难以避免对方会提出一些令我们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处理的思路就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下,以个人对国内生活的积极体验、正能量的体验,从容不迫地回答棘手的问题,处理棘手的问题。不要回避,也不要高谈阔论,否则我们会拿捏不准,而是要从自己的具身体验中,从生活的细 节中,把这些棘手的问题化解。
三、外事接待的注意事项
饮食安排要尊重来宾的饮食习惯。从饮食安排来讲,提供刀叉,以免让不会使用筷子的人 尴尬难堪;肉食和素食都准备;如果不是自助餐,那么准备公用的碗筷非常必要;对于各种菜品,最好有专人介绍菜品和原材料,特别是强调是否包括有容易引起他们过敏的东西(如干果类),有条件的话,把每道菜里面的材料大致用英文写出来,放在菜品的旁边;尽量不要主动给来宾夹菜,或者劝酒;切忌全部菜品辛辣或油腻;尽量不提供内脏、带刺和带骨头的食物;准备些甜品和油炸食品。
课程安排少而精。对于课程安排,如果是语言课程,尽量以实用性为主,贴近他们在国内外出行程的话题(如购物、就餐等),活学活用的场景最好;少讲多练,多互动。如果是文化课程,以体验性、互动性强的为主,如茶艺、国画、书法等。
外出安全最重要。如果是外出游玩,以体现本地特色的景点为主(如博物馆、购物街、历史古迹等)。另外,还有一些特别注意事项:如果是让来宾独自安排活动,提前人手发一份周边地图(用拼音、中文和他们的语言标记好核心位置,离酒店住宿地点的距离。
总结交流提升接待质量。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安排来宾座谈交流,谈谈对此次接待的一些看法,有助于后续类似接待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外事交流的基本原则
安全第一、交流第二。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和人身安全。自己拿捏不准的事和言行,首要请示的是所在片区的中国大使馆和领事馆教育处,这也是大家抵达国外报道的第一站,他们是我们的家人(在国内也是一样,凡事多请教当地教育部门的国际交流处)。身处异 国他乡,人身安全很重要,少走夜路,尽量不要独自行走,外出告知同事和朋友。
自信而不自大。身在外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尤为重要,言行中要体现出来,但是切记自大。
自谦而不自卑。国际交往与合作时,我们需要谦虚学习他国长处,认可他国的优势和传统,这样才能赢得他国人们的好感,有了好感,我们才能展示自己的优势。但是自谦不意味着我们自卑地去迎合他人,以正常心态对待即可。
包容而非排斥。我们需要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比如说,我们外派教师在国际交流中,如果工作活动的参与者既有中国人,又有外国人,那么任何交流都需要采用多种语言,尤其是在邮件沟通中。这条原则看似简单好懂,但是往往容易被忽视。
“共时共情”。所谓“共时”,就是指我们处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共处地球村,相互联系,那么国际交往与合作中需要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就拿这次蔓延全球的疫情,一国有难,他国不能袖手旁观,要坚持我们党和国家提倡的人类共命运的理念来处理各项外交事务。按照我们一些语言学家的观点,人之相交,保持给予和索取的平衡,才能创造和谐共处的环境。那么要和外国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和对方沟通时,我们需要阐述对方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我们能够给对方带来什么好处。所谓“共情”,简言之,就是同感、同理心、认同感,就是指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就是要充分尊重、接受和认可他国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作为外派教师,我们首先要对他国的语言文化,以接受的心态来做好工作,增强认同感,入乡随俗,按照他们的规定做好我们的传播工作,时机成熟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了解和认同对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以我们自己的行事方法,或者中国的话语体系进行中国故事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