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动态 > 文章详情
推动中国古典文本国际化
2020-03-23 作者:王晓真 陈禹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古典文本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典文本不仅富有独特魅力,更具有当代意义。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文本及其所承载的精神风貌与治理智慧,有利于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与影响力。围绕中国古典文本国际化的现状与前景,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中方为主 中外合作

  相比现当代文本,中国古典文本的国际传播面临更多的天然障碍。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荣休教授柯睿(Paul W. Kroll)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谈及数十年汉学研究与中国古典文本推广的历程,柯睿表示,相比印刷文化时期大规模、标准化的作业,写本(即手抄本)抄录者的抄写错漏和文字改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音韵演变、典籍流传过程中不同学派对文本意涵的重构等因素,都造成了古典文本的流动性,使得原始文本和作者原意难以考证。此外,文本与当时当地的事件、舆情、习俗等密切相关,对于其中未在历史文献留存的部分,译者和研究者甚至无法意识到自身在解读文本时出现的偏差。尽管有这些局限性,对原文原意的追求仍是一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过程。柯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应正视中国古典文本研究工作的不确定性,秉持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对确不可考的部分勇于承认,但在此之外要尽力排除错误解读、探索最接近文本本来面目的意思。尽管绝对意义上的真实、准确、客观是难以企及的,我们仍可以向着未至之境努力。

  除了追求原文原意,如何保持原汁原味也是中国古典文本国际化的重要课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有勇近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本的阿拉伯语译介工作,已完成《荀子》《列子》《菜根谭》和《围炉夜话》的翻译。他的这些译作已在黎巴嫩出版发行。王有勇对记者表示,海外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文本的过程中常常借助白话文注释本,致使其译文在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后,总是显得烦琐冗长,与古典风格相去甚远。王有勇提倡在中国古典文本的翻译实践中,要坚持“中方主译、外方润色”的翻译原则,由中方译者负责释义翻译,由外方负责审校润色,且双方在译稿审校过程中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最终形成的译稿在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均能与中国古典文本保持高度一致,从而达到中国古典文本的最佳翻译质量和最佳翻译效果。

  既要“走出去” 更要“走进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如何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也成为学术界、文化界的热点议题。对中国古典文本的海外传播而言,建构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感召力的中国话语体系,让中国文化在海外,特别是在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深入人心,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柯睿认为,对于中国古典文本的书写表达与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史的相通性,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例如,唐代中后期文人创作的普遍动机之一是对盛唐气象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下个人境遇的感怀,这与美国以《飘》为代表的刻画南北战争的一系列小说、二战后老兵回忆录题材作品等文学创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中国对古典文本和古代文明的探索,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古希腊古罗马经典的追寻有相似之处。直接具有承继或影响关系的文艺作品之间的共通性较为明显,相关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而对于上述这种相对隐性的共通性的研究,在中外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面前,则显得较为单薄,亟待进一步挖掘。当代研究者应作出利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世界和谐稳定的阐释,以超越文本在对外传播中“水土不服”的藩篱,提升中国在当代中外学术交流和世界文明对话中的话语权。

  王有勇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外文化传播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为相关从业人员特别是非通用语专业的从业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在中国古典文本的非通用语译介实践中,译者往往要参考中文、英文等多个版本的文本,这与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致的。高校对人才多语意识、双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力保障了文本译介的质量,也为中国古典文本国际化奠定了“后继有人、团队作战”的坚实基础。

  将文化使命感与工作责任感有机结合

  柯睿表示,文本不仅仅是文字和页码的组合,其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躬耕汉学五十余载,柯睿在学术生涯中醉心于写本文化,又在生活中亲历了从印刷文化到网络文化的深刻转变,见证了知识大众化的浪潮。他认为,解码文本需要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用心体悟当时的时代特征及人们的生命体验。这种对研究对象平视的尊重,与中国一贯提倡的民族文化平等、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繁荣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中国的学者和外宣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将中国话语恰当地表达出去,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表示,中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这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中国古代文本,正是为了让国际社会通过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当代全球治理格局下的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王有勇提出,当前,我国已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话语建构、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下一步,我们将在解答古典文本国际化等文化发展课题方面,交出更漂亮的“中国答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