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术评价 > 文章详情
读经典 学原著 悟原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博士生中期考核成效述评
2018-08-30 作者:李健 来源:中国教育报

   观点提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率先采用“研读经典文献,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中期考核模式,这就意味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读成为中期考核最重要的基础环节。

    2018年7月11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典礼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在阳光厅毕业生席前排,11位博士毕业生身着红色学位服,耀眼醒目,他们是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第一届毕业生。

    4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开学典礼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们庄严的承诺仿佛仍在耳畔回响:“珍惜韶华时光,服从培养方案,恪守学术道德,光大北大精神;埋首经典,关注现实,潜心治学,拒绝浮躁;尊崇学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坚守信念,坚持真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4年后,他们中8人去了知名高校任教、2人到基层做选调干部、1人去了国家事业单位就职。他们的辉煌,证明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

    (一)

    人才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训练有素、功底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重点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建设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目标,明确了“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发展原则,并出台了新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期考核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通过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受益终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率先采用“研读经典文献,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中期考核模式,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将成为博士生中期考核的内容,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读成为中期考核最重要的基础环节。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曾生动地将学生们考入学校比喻为“打入山门”,把中期考核比喻为“打过关卡”,把博士论文答辩比喻为“打下山去”。没有过硬的本领,就无法打过这三关,就无法“下山”。在2014年的开学典礼上,学院向每位博士新生赠送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文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这是学院给学生们的“福利”,更是对学生们的督促。通关之战的厉兵秣马从入学第一天便开始了。

    为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读经典,学院围绕着中期考核、在博士生培养的其他环节还展开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课程讲授。在多次征求学界马克思主义涵养深厚的老教授的意见、经过校内外教师反复斟酌和讨论后,学院最终确定了研究生必读文献书目,并将包括25篇全体硕士生必读书目和22篇全体博士生必读书目在内的47篇文献,确定为博士生中期考核的基本内容。

    在给博士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上,老师将47篇文献中的大多数定为授课内容,带领学生逐篇阅读。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原著,而且要根据个人研究兴趣每学期选择至少5篇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在课堂上与老师学生交流。这种系统而严格的训练、阅读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掌握程度,更使不少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之后的博士论文选题的确定打下了基础。

    二是举办讲座。学院定期举办“学马列,读原著”读书系列活动,每期邀请数位学界专家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某一篇目或某一专题进行深入解读,与课堂的全面讲解形成了有益的互补。

    三是支持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2014级博士生组成了读书小组,每周在一起分享研读原著的心得、探讨问题,并经常请老师到场指导。

    (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第四学期,2014级的博士生迎来了中期考核。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通关之战”,更是“专家会诊”。学院为同学们请到的20位考官,全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他们中有北大的退休教授,有校外专家,却唯独没有院内在职教授,这样安排是为了使考核真正做到客观公正。20位考官共分成4组,力求使每组考官的研究领域基本覆盖马克思主义学科各个专业,参加考核的博士生现场抽签,随机分到4个考核小组中的一个小组。考核着重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的能力。有的学生不仅能完整地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和编辑情况,而且能大段地背诵原文,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这些重量级的专家学者既感叹学生们在中期考核中展示出来的原著功底,也高度评价精心设计的中期考核对博士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推动。有的专家认为,考查本学科经典著作的做法,既值得其他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借鉴,也可以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生的培养方案所参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核心的中期考核为学生们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的学术研究之路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2014级博士生黄斐,在读博士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一年,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最终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她回忆起中期考核,感激地说道:“学院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作为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并由老师们制定了阅读书目名单,这使我们得以有针对性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2014级博士生金梦和陈丹,都曾到哈佛大学留学,毕业后将分别去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她们学术生涯的基础,也都是准备中期考核过程中打下的原著基础。

    正是由于学院上下对牢固掌握经典、强化学科学术性的不懈努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风气日渐浓厚,吸引力日益增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2016年发布的北京大学阅读报告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借书行为的读者占比为80%,排名全校各院系第一;人均借书量为25.43本,排名全校第三。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借书行为的读者占比上升到95%,继续排名全校第一;人均借书量增长为27.95本,排名全校第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成为越来越多优秀学子进一步深造的首选。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王绯璠,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成绩优异的他没有选择保送中文系,而是来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深造。即将入学的2018级硕士生金艺铭,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她“保研”时没有选择自己本科的学院,而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近年还有大批985大学各类专业的第一名申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造。学院学术风气的浓厚与生源质量的跃升相得益彰,定会进一步提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影响力。

    (三)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一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后的第一批博士生,要走向祖国的天南海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说:“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4年的光阴锻造了他们过硬的本领和崇高的理想,《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实践论》《矛盾论》……一篇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随着扎实的学术训练,将马院人、北大人、共产党人的印记烙在他们身上。在2014级毕业生学术欢送活动上,于鸿君院长高度评价道:“4年前,我曾期许在你们毕业的时候,你们学术功底、基本理论的扎实程度在北京大学的博士生中‘鹤立鸡群’。今天看到你们分享研究成果和心得,我特别感慨也特别赞赏。”带着用汗水浇灌的荣光,这批从北大马院“打出山门”的学生,以及未来更多从北大马院“打出山门”的学生,将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