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教育是以竞争为基本运行逻辑的,竞争理应纳入教育研究的视野。本文旨在思考竞争的德性,竞争对现代教育的附体是如何完成的,后果是什么。通过哲学透视与事实分析,发现竞争以人人为己为出发点,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排斥与打击,是一种...[详细]
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关于人的发育和成长的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的区分。人的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的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的,即是在虚...[详细]
近百年来,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一直被教育研究者所持续关注。通过规范性研究,发现我国道德教育在现代性浪潮冲击下曲折的历经了道德革命、社会主义道德改造以及工商化的道德改革这三次现代性的转向,这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走上了泛政治化道德、工具理性主...[详细]
个体的道德系统不仅包括评价道德水平的道德形式,而且也包括界定道德范畴的道德内容。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传统道德心理研究重视道德形式,忽视情绪因素,未能充分揭示道德判断规律;忽视道德情感与行为,未能系统描述个体道德全貌;忽略文化多样性,反映出...[详细]
信仰通常适用于宗教层面;信念则更适用于道德,是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本文从道德信念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培育中小学生道德信念的若干途径。通过哲学透析并运用心理学成果,发现个体不同时期获得的道德信念日后改变程度不一样;学校组织成...[详细]
在农业文明面临瓦解、村庄社会解体的情况下,现代文明在困惑中呼唤乡村世界的意义。在这种反思和困惑中,文学作品似乎比社会学更敏感,在怀旧情绪中叙述乡土依恋的情怀——田野想象、小城情结和村庄眷恋。这种现代性的图景是我们思考农民德性及其道德教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