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成果平台 > 文章详情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意蕴
2018-06-07 作者:吴海江 包炜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观点提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因此,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尤为重要。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明确了发展的价值归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如何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成为了执政党的首要任务。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党把发展的大文章做在了“人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成就,尤其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促成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重从40%降到目前的10%以下,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此外,与人民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持续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需要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为了人民”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生动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众多理论和实践中。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直接地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对此,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人民在满足了物质文化的基本需要之后,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是作为主体的人民对社会生活领域提出的主观诉求;二是社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摆脱落后状态之后,更加强调兼顾发展的公平性、均衡性和充分性,这是作为客体的社会生产发展对当前人民需要的客观反映。无论是主观诉求还是客观反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都更加有力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其要始终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实践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再到如今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为了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昭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时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释了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起点,“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并对这一历史观的起点作了界定,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正是把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统一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开创作用的认识中,马克思主义因此具有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社会号召力。今天看来,对于“人民”的重新发现和高度肯定,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众基础,这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更诠释了良序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发展观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我们尊重这一规律,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如何依靠人民推动社会发展,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当然,历史是由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伟大的心智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甚至在某一特定时刻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进程,诸如瓦特改良蒸汽机与工业革命、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毛泽东与中国革命、邓小平与改革开放。这些都是个人在关键历史时期的主观能动性的直观体现。但是,由人民群众作为整体基于社会分工而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基础和经济结构的建构作用,无疑是基础且富有必然性意蕴的。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有效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化,即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转化进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除了追加资本投入强化产出激励,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以及劳动背后大写的“人民”二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的恰恰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同时,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性”要求,也是历史发展中的宝贵经验。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均指向发展命题的同一个维度,即把是否给人民带来利益作为发展成效的检验标准。具体来说,“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供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曾有一段经典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的鲜明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坚持和发展。一方面,在“富起来”的时代“做大蛋糕”,实现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强起来”的时代更加注重通过“共享发展”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分好蛋糕”的关键一步,在宏观领域体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第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了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如何从发展的供给侧发力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成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结果导向上明确了人民以及人民需要的中心地位,以主要矛盾为突破口,让人民在社会治理和建设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强调了发展的生产性意义,又回归了发展的价值性意蕴。一般而言,发展进入大众视野,它的话语逻辑是正向的,但发展又带来了新问题:公平性问题和可持续性问题。在基础性层面上,发展解决的是贫困问题,满足的是生命的第一层次需求即生存需求。在公平性方面,消除贫困并不意味着消除两极分化,并不会天然地过渡到“共同富裕”的状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强调“发展”,更强调了“共享”;既强调了财富积累的物质基础,更强调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价值属性。更进一步来看,这一发展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海江系该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上海市社科规划“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课题阶段性成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