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社会的瞩目中发布,一系列战略谋划和举措备受期待。其中,在教育方面,《规划》提出,在雄安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一张白纸上如何绘就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我们约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探索新模式,创建新高地——雄安怎样建大学
作者:莫蕾钰 洪成文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发布,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在强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同时,更提出“采用现代信息、环保技术,建成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环保宜居且具备优质公共服务的新型城市”,建立职住平衡、自立发展的国家“首都功能拓展区”。依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均衡、自立、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在地教育的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为区域发展所提供的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强力保障。
1.实现两大理想
充分利用各类优势,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规划,雄安的高等教育应体现两大理想:
一是为创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新模式提供机遇,二是要支撑雄安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雄安应从中国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出发,配合“双一流”建设道路,为打造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如我国高等教育正承接不断增长的外国学生学者,但相关项目品质品牌影响力还不足、“双创”高层次研究与扶持机构供不应求,而这正可以成为雄安高等教育创新突破口;同时,雄安的高等教育应创造性调动来自国内外学界、企业界的人力财力来探索更具效率效果的形式,以中国速度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梦想。
2.承担三个功能
雄安的高等教育要有相当的人才及高新产业集聚力,为当地产业升级及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持续创富能力。具体说来,雄安的高等教育设计可以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功能:集成式一流大学、“一带一路”国家教育科研中心以及创新创业研究院。
首先,快速建立1-2所世界顶尖大学,凸显中国式发展的速度和力度。我国政府有“集中力量干大事儿”的发展经验和资源动员力,我国高等教育也完全可以采纳集成式建设实现腾飞。我国高校发展已有过集成发展之路,如华中科大、浙江大学等的工科成长都依赖于多所院校老牌工科院系的组合,而如能在当今环境下集成国内一流(不少已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与人才,无疑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再次为世界展示“中国速度”。由于特殊的安排,国家在集成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政策优惠、投资及创新试验空间。如策略性抽调部分院校的优势学科资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资源吸引海内外的高端人才,用平台、政策、项目、团队、环境甚至情感来留人;在大学的管理上,要给予充分的改革空间与资源决策权,鼓励创新聘用及管理评估模式,允许民营力量有序、合理投入。鼓励大学与当地政府、企业的深度融合,不但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及人才供给的基础功能,更能增加组织间的资源依附性,保证当地人才、资源的稳定与成长,也保证了产业发展与政府的开放公正。
其次,可利用区位优势建立“一带一路”国家教育科研中心。“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实质合作期,沿线国家对我国的高等文教资源需求激增,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大学生及部分官员、企业群体,大量集中在首都地区学习——疏解这部分人群不但会减小北京高校资源压力及地区维稳成本,其进京参观也相对便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雄安地区迅速吸引留学生、国内外高教资源,还能带动配套的外资及外国游客。雄安新区还可依托当地环境优势,综合其治理及发展重点,优先抽调和引入环保、水生生物、国际政治(全球治理)、文史、经济、法学方面的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甚至院校加盟,建立有学科特色与优势的雄安研究所,对国家哲社学科的集聚优势形成、宣传国家及区域形象、挖掘在地文化及生态资源潜力提供支持。
再次,可依托创新创业优势建设创新创业研究院。雄安可以依托的创新创业资源可谓得天独厚:1、地域优势:腾讯研究院公布的《2017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显示,北京及天津区域国家级“双创”园区数量及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域,但北京需要加大力度疏解流量——这为雄安新区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双创”的基础。2、 配套优势:雄安区目前已经批准入驻的大型企业多拥有高科技背景及时代特色,如阿里巴巴旗下三家子公司——“阿里巴巴(雄安)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蚂蚁金服(雄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和“菜鸟科技(雄安)网络有限公司”,可为雄安新区的产业孵化及初期创业公司提供人工智能、科技金融、智慧物流等方面配套资源。3、政策优势:处在国家立规促进与保障“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背景下,雄安新区作为创新“样板”还有更多的政策优势,为国家扶持中青年企业家、建设更适合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提供条件并积累经验。且创新创业研究院在建筑设计上也可以有所创新,以简洁、环保、原始、实用的风格吸引人,以创新的技术、理念融入建筑群,不再繁复使用“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来毁坏环境。而在如此全面的资源环境下,创新创业研究院立足研究生培养及产业孵化,能更有针对性的吸引青年创业家,在新一代的企业家中培育和根植诚实信用、吃苦耐劳的精神及环境;作为实验区,雄安的建设在初期可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而其经验能为未来政策的完善提供宝贵样本;同时,如果能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科研中心”的建设相结合,则可进一步集聚国内外人才及资金优势,创新创业学院也鼓励留学生在地创业,以更开放的大国姿态迎人、留人。
此外,还可以思考的一点是,雄安新区可立足本地的人员条件及京津冀地区的用工缺口,建立家政服务高等职业发展中心。目前家政服务用工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中存在巨大缺口。雄安若能改变思路,建立家政业首家高等职业发展中心,为培养家政服务机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及金牌服务人员,则可能占领此行业高地,同时有利于当地及全国各地相关参培人员的就近就业,为我国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动力与实验基地。
(作者:莫蕾钰,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洪成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政策链接】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地域优势
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距北京、天津均为105公里,距石家庄155公里,距保定30公里,距北京新机场5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地质条件稳定,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
1.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明确承接重点。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方面,重点承接著名高校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生院等,承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在医疗健康机构方面,重点承接高端医疗机构在雄安新区设立分院和研究中心,加强与国内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合作。
2.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搭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总体部署,积极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围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研究院。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国家科教创新工程,集中资源建设若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开放型重大科研设施、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一批公共大数据、基础研发支撑、技术验证试验等开放式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全面提高创新支撑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集聚人才、学科、资源和平台优势,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知识溢出效应明显的大学园区;按照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要求,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各类科教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国际人才培训基地,为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支撑。
●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
具体内容包括:优先发展现代化教育。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布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全覆盖。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培育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统筹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开展与国际高端职业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规划建设新区职业院校,建设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老年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学院。
——摘自《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表示,北京大学将结合自身优势和雄安新区建设需要,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努力为雄安新区建设作出贡献:
一是北京大学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在雄安新区建立学科齐全,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医学中心;二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雄安新区建立培训中心,开展企业人才、管理人才高端培训;三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建立PPP中心,重点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四是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北京大学与兄弟高校一道,支持雄安高等教育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双方人才合作,共同拓展双方合作新领域。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清华大学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方面,结合新区定位,清华考虑把雄安新区作为学生创业创新联盟的实践教育基地,这个联盟由150多个高校、50多家企业组成,将来会组织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实习活动。清华大学计划推动继续教育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共同推动清华大学高端培训项目、在线教育项目等人才培养和培训项目服务于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根据其在落户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提供资源保障和一站式服务。
清华大学还将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动军民融合的科技高端实验室在雄安的建设,该实验室将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设置开放平台,探索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雄安新区的科研创新和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结合。
此外,目前多所高校已经(或将要)对接雄安新区,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发挥后发优势雄安大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作者:王硕旺
在高等教育方面,《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领域的重点。但是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等学校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需要破解。然而,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却不存在这样的羁绊。雄安大学的建设是在白纸上做规划,这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命题。
美国学者列维提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五方面: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家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得多。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现代化理论中的后发优势理论对雄安大学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规划建设好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笔者认为应当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在大学与社区协调发展方面,必须处理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建设世界一流公共服务体系的关系。世界一流大学的质量如何表征?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从大学自身发展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内部特征包括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等。从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都是通过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极力避免唯大学排行榜马首是瞻的功利化、外延式建设理念。目前,我国已经在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上超越美国。但是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高达50%,高端产品开发70%技术要靠外援技术,重要的零部件80%需要进口,一些关键的芯片甚至是100%进口。这两个数据的对比说明,我们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于看重学术论文的发表,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脱节、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脱节。雄安大学必须融入雄安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动机、蓄水池和灯塔。
第二,在高等教育系统方面,必须处理好建设一流大学与创建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了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在这方面,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可以为雄安新区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1960年,为避免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无序竞争,有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主持制定了《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了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招生原则。为加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序竞争扫清了障碍。雄安大学也不能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必须置身于一个良序的高等教育系统当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错位发展,满足民众不同层次的需要。
第三,在大学内部学科结构调试方面,必须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围绕建设数字城市,重点发展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产业。毫无疑问,雄安大学要承载为雄安新区建设服务的社会使命。这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一种误读:“雄安大学只发展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化应用学科。”纵观国外世界一流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普遍经验,不难发现,世界一流大学都坚持基础科学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应用学科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应用学科就成了无源之水。
第四,在大学治理结构方面,必须处理好政府计划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当前,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竞争加剧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革新。雄安新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有序竞争都是调配资源的有效方式。雄安大学没有历史包袱,具备治理结构改革创新的条件,因此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者。在雄安大学建设工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集中力量调配资源的政策优势,同时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扭转以往我国一流大学过于依赖政府资源的局面,多渠道筹措资金。
第五,在大学国际化方面,必须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有国际视野的大学,在办学目标上,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坚持以培养现代化国际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在师资选聘方面,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面向全世界招聘校长和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向世界开放课程体系。雄安大学应当看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特征,但在坚持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的同时,还是要彰显中国特色。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开辟一条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情怀的发展之路。
(作者:王硕旺,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