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新思想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指导
2017-11-22 作者:王思宇 来源:求是网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下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一系列重要阐释,它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

  学界公认,受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不少学者在论述中国艺术史时,很容易走向“薄古厚今、薄中厚西”的局限,甚至有学者片面地认为,中国古代艺术成就远不如同时代的西方,而近代以来中国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又是在西方的指导、影响下所取得的。譬如中国美术史奠基人滕固就曾漠视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称它们“当为含有现代意义的‘历史’是不可以的”,可见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干预下,之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确实存在着种种问题。

  因此,中国艺术史研究尽管有百年历史,但仍然非常不成熟,因为从学科归属上看,它属于最近几年才独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因此,中国艺术史研究今后的发展,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成为一门成熟的专门史学科。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今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前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化自信”是重要组成,更是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复兴所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中国艺术史研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整理与思考,推进中国艺术史研究发展,是对“文化自信”的重要落实。

  正如前文所述,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艺术水平也不高。这一说法当然有失公允,近代中国虽然积贫积弱,但是近代中国的艺术却表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精神,无论是美术、建筑,还是音乐、书法,都展现出了值得骄傲的民族魂魄。因此,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前提。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国艺术史归根结底是历史研究,既要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要认识到人民是艺术的创造者与评判者。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受到西方艺术史的影响,对人民主体性认识不清。片面强调艺术家的作用。但艺术的发展史与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史一样,必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无法僭越的。归根结底,中国艺术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建构艺术的历史。

  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今后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今后中国艺术史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可以这样说,中国艺术史,实际上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推陈出新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往往偏重于“继承”的方面,即对艺术的流变沿革更为重视,而忽略了不同时代的“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身就是艺术史的一个重要命题。唯有不断创造、创新,才能真正地转化、发展,之所以中国艺术史是世界上唯一一部绵延五千年的艺术史,皆因创造艺术史的中国人民懂得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断创造创新。因此今后中国艺术史研究,除了关注继承之外,更要重视创造创新的一面。

  其二,今后中国艺术史研究,要打破书斋的束缚,服务人民,营造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广阔新局面。受制于西方艺术史观念的束缚,国内不少艺术史学者认为“艺术史是一门奢侈学科”,某些艺术史学者更是不愿意将中国艺术史研究惠及大众,而是将其束之高阁,这显然完全不利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国艺术史是研究历史的学问,更是研究艺术的学问,艺术和历史皆由人民创造,当之无愧地属于人民。因此,中国艺术史学者一定要有服务民众的自觉性,要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艺术史,从而为中国艺术史研究营造出更为广阔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中国艺术史研究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之带来了科学指导、开拓了新思路,笔者完全相信,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春天必将会在不久之后到来。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