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健全的学术规范。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有学者呼吁和探讨学术规范问题。如何遵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对话、推动学术发展,成为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学术进步的重要保证
“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术规范问题,不仅仅是如何给文章做注释和不能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问题,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活动基本准则和科研程序。大到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如何选题、如何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小到写文章时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做注释,这些问题都应该属于“学术规范”的范畴。
刘屹认为,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撰写学术论著,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则,恪守一定的学术规范。这些规则和规范是把学术活动与其他工作活动区别开来,使学术活动能够不断创新、进步的重要保证。
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看来,学术规范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路径。一方面,学术规范可以保护知识产权,体现了对学术和知识的尊重,是学术思想生长、原创思想生成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学术规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约束。进行学术研究必须遵循学术规范,没有学术规范的研究不能称之为学术研究,不能为学界所认可和认同。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胡键认为,首先,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标尺,学者要按照学术规范来从事研究。其次,学术规范能够确保学术批评的正常开展。学术批评是学术研究本就包含的内容,但国内学界还缺乏学术批评的风气,甚至把学术批评错误地认为就是对人的批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学术规范。没有学术批评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学术创新。最后,学术规范能够有效保护学术争鸣。学术争鸣就是在学术的范围内进行争论,而什么是“学术范围内”则由学术规范来确定。正常开展学术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
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
健全的学术规范有利于知识生产和学术传播,有利于维护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张丽军表示,学术规范应由“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多个部分组成,是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术规范的内容非常多,但在胡键看来,至少应当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学术制度规范,如学术管理制度、学术评价制度等。当前,学术管理简单化、数据化,从而造成学术研究泡沫化、急功近利化。同时,学术评价也缺乏责任感。二是学风规范,即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近年来,抄袭他人、随意署名等现象的出现,严重伤害了学术的权威性和学者形象。
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学术规范应当贯穿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在刘屹看来,“规范”首先意味着一种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操作标准,其次是从事同种工作活动的人共同要遵守的规则。作为学术研究者,第一,要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和领域。第二,要在对本领域的基本资料和研究状况有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开始寻找可以入手开展自己深入讨论的具体论题。第三,对具体要讨论问题的学术史或研究史进行梳理并作出评价。第四,采用“剥离”的方法突出自己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第五,把属于自己的新看法和新观点,按照学术规范以学术语言表述出来。
构建科学的学术规范
当前,学风浮躁、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在刘屹看来,“学术失范”现象的存在,首先是因为学术规范的标准不清晰或可操作性差;其次是很多研究者在其学生时代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或是对自己要求不严,说到底是对待学术工作的态度问题;再次是在学术界以及行政管理方面,对各种“失范”现象没有进行严厉惩处。
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术规范标准十分迫切和必要。刘屹建议,第一,达成学术规范共识,明确标准和底线;第二,表彰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做出来的研究成果;第三,在学术界形成良好的评判机制,淘汰那些不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活动或学术成果。
胡键认为,要用制度来规范学者的学术责任感。同时,加强学术期刊的学术责任。学术期刊的使命在于通过刊发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来促进学术发展和学术传承。学术创新一方面要寄希望于学者,另一方面也要寄希望于学术期刊,学术期刊要慧眼识珠,把好关。
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