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学与社会学两门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作为两者交叉融合产物的政治社会学也随之出现并迅速发展。政治社会学目前仍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哪些独创之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近日,记者就该学科领域的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研究视野开放宏阔
政治社会学倡导以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因此既不同于政治学,也有别于社会学。它着重研究政治系统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力求揭示两者之间互动作用的规律。
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杂志社副主编刘京希表示,由于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制度、政治组织与政治过程,而其视角与方法又来自社会学,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为,它把人为切割开来的社会系统与政治体系,通过理论还原,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整体性观照。进而把政治现象作为这个有机整体的重要表征,予以系统性观照。然后在整体与系统的观照之下,开展对以社会为基础的、体现社会与政治互动关系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因此,比起政治学,虽然研究对象几无二致,但在研究视野上,政治社会学显然更为开放与宏阔。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表示,政治社会学侧重于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群体、政治过程等领域的研究,这些领域虽然在现代政治学中也有涉及,但是并非其重点,政治社会学则以此作为主要研究领域,这也彰显了政治社会学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政治社会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博采众长,兼收多个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徐炜表示,政治社会学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阶级分析方法的指导地位。在此前提下,从总的方法论来看,它接近于结构功能的分析框架。从具体方法来看,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在政治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采用。
关注现实社会政治实践
当下,中国政治社会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多来源于现实社会政治实践。
在刘京希看来,政治社会学着重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认同研究。如何让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是政治社会学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贯穿了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等传统领域。二是农村社会政治生活研究。在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改革实践背景下,解析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社会原生构成,对于村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的深刻影响。三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构设问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认同问题,这些问题迫切要求通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予以根本解决。
政治社会学还需对政治价值观与政治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自己的理性回答。韩强表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文化的核心,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使政治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出来。研究者的责任,就是要让研究真正起到弄清问题、解疑释惑的作用。从外部环境来看,政治社会学要更好地解释中国、传播中国。这首先要求研究者要很好地厘清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国情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关系,以相应的研究成果作为范本,倡导政治发展与各国国情有机结合的科学态度,提升中国方案与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与说服力。
解读政治与社会互动过程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政治社会学仍然存在若干瓶颈性难题,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徐炜表示,首先,政治社会学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共同的研究、评判标准,学科整合、规范化难度大。其次,中国的政治社会学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模糊。同时,学术交流贫乏,国内专门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彼此之间并没有开展广泛的、专业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这直接阻碍了学科知识的传递、积累和发展。
更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政治社会学的研究缺乏理论创新和本土化发展。徐炜说,政治社会学的理论探讨虽逐渐深入,论著不断涌现,学科体系趋于完善,但很多理论还是引用国外的,一些论著也只是介绍和分析国外的理论,不能与中国本土经验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相融洽。因此,结合中国政治与社会实践,针对具体地域,围绕社会变迁与政治发展的关联,加强政治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提升理论创新能力,使得政治社会学的发展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理论与实践应实现联动。韩强表示,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发展要求学者和专家要走出课堂、学校和科研机构,在社会中、田野中进行调查研究,只有在那里,才能窥见政治体系在社会中运行的“实然”状态,而不是依据结构静态地去描绘其“应然”状态,同时应根据实践成果修正理论,解读更真实、更生动的政治与社会互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