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中的论文导向问题,在学术界、科教界不算新话题。5年内发表800篇文章的“论文大神”令舆论哗然;论文代写、论文剽窃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论文至上”标准下的学术评价不一定就是真实水平的体现。如今,论文“变了味儿”,该怎么办?
“唯论文”是一种极端表现
论文是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表达的载体之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在许多学者看来,学术评价对论文的看重与论文本身的特点有关,这也让人有些许无奈。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告诉记者,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讲,论文是各类科研作品评价中最易操作的。在科研管理实践中,依据一定标准或发表在一些刊物上的论文数量来评价一个作者的学术水平,虽然不尽合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的确是一种便捷的、最容易推行下去、也相对公平的科研评价手段。
“高质量的论文对学术的传播、交流、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唯论文’或‘论文至上’却是一种极端表现,是不科学的。”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枭鹰表示,职称评定中的“论文至上”在国内外学界可谓“根深蒂固”。各种因素交错,但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对职称存在误读,将职称与学术等同;二是职称评定主要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或一次性评价,评委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对评价对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做出客观评价,被迫或者只能选择可量化的论文为核心评价指标。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认为,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选择让“短平快”的论文成为新的“宠儿”,因为论文更适于网络传播,可见性强、便于搜索,也便于相互比较,这对于科研排名而言是一个有力的助手。最为关键的原因则是,当前以量化为主的学术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唯论文”起到了催生并助长的作用。
关键还在于出好成果
“唯论文”或“论文至上”的现象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科研领域的学术评价当中。有博士生告诉本报记者,现在自己跟着导师主要在做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工作,发论文比单纯做理论研究的同学要困难得多,而在SCI上发4篇论文则是博士毕业的“硬杠杠”,这让他十分忧虑。
“从某种程度上讲,质量是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上。我国SCI论文发文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这也是我国科研实力大幅提升的一个体现。”罗志敏表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唯论文”背景下的确产生了大量低质量论文,负面效应也是很明显的。最为明显的是,对教学以及应用实践领域产生了“挤出效应”,如一些高校标榜“科研就是一切”,忽视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一些科研单位只热衷于在刊物上发表论文,“为发表而发表”,从而忽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李枭鹰认为,以论文作为“指挥棒”的负面效应凸显,一是容易颠倒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现在的很多科研是与教学脱节的,科研不是出于教学的需要,不是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是基于职称晋升等个人发展的需要。二是容易造成低水平、低质量的学术重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固然是好事,但关键还在于出好成果。以论文作为“指挥棒”,容易造成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却难保证出好成果。学术讲究增值,没有学术增值的论文越多,破坏力越大。
开拓思维探索学术评价机制
打破当前学术评价的“唯论文”,既需“破”,又要“立”,破除“论文至上”的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考核体系。
王洪才表示,“唯论文”折射出当前学术评价中存在的“假评价”现象,即不以实际的学术贡献进行评价,而是以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数量等外在因素进行评价。而我们需要的是“真评价”,就是要以学术贡献和学术规范性作为评价依据。当然,“真评价”需要具有学术担当的人进行评价,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从实际着眼,探索建立独立的评价体制和评价机构。
罗志敏认为,解决“唯论文”问题,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分层分类,不能“一刀切”。就分层来说,对社会发展具有贡献或同行公认的突出科研成果,可打破量的限制,唯才是举;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可推广“代表作”评价制度。就分类来讲,可以把教学科研人员分为以教学为主类、以科研为主类、以开发应用为主类等不同类别,然后再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评比办法。二是要依据已有条件,逐步推动。在破除“唯论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科研单位依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学科性质特点拿出可行的改革方案。
李枭鹰表示,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成果看教师的水平,将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成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