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赫琳一直从事语言应用研究。在她看来,语言学者应该更加关注现实语言生活。从学生时代开始,她就学习老一辈学者的经验做卡片,随时将接触到的有意思的语言现象、语言材料记录下来,以备研究时采用。
立足对外汉语教学
“如果我们转换视角,面向现实需求,比如对外汉语教学,会发现很多本体研究可能注意不到的问题。”赫琳认为,语言应用规律的研究,应从丰富的语言材料入手,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动词句同义句式为例,汉语动词句有哪些同义句式,各自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这是很多学者关注过的问题。但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建构动词句同义句式系统?其建构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哪种办法可以让外国学生更容易掌握同义句式?赫琳从1999年开始着手相关研究。“当时比较流行的是配价语法。但是在‘价’的确定问题上,不同学者、同一学者在不同时期的观点都不尽相同。”赫琳认为,世界上虽有不同种类的语言,但其使用者的认知水平是大致相同的,她决定选择语义标准确定动词的“价”。
通过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赫琳将变换理论与配价理论相结合,得出了不少规律性认识,修正并补充了以往的研究,在语法与修辞结合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出版了专著《动词句同义句式研究》。她研制的动词句同义句式对应表,对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大有裨益。
探索计算机语义识别
中文信息处理是赫琳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她尝试以全新的视角深入探讨现代汉语典型副词的语义指向规律,大胆提出了语义指向计算机识别的概念,并进行了语义指向计算机识别这一崭新领域的系统研究。“这是首次尝试对汉语一个词类的语义指向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为复杂语义的计算机处理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赫琳表示,由于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语义指向在句法上没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这给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带来了很大困难。
“我国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在语料概率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已是时候另辟蹊径了,这个蹊径就是‘语义’。”赫琳表示,由于同一成分的语义指向不同,句义完全不同。既有的研究对语义指向的形式标记捕捉不多,立足于语言应用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计算机处理语义指向的知识储备还有待扩充,所取得的成果与语言信息处理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想实现计算机对语义指向的自动识别,还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赫琳介绍说,他们的研究旨在找出不同指向出现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编制流程图,使计算机根据有关条件执行相应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可以自动运作的过程。
目前,赫琳在副词的计算机指向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出版了专著《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在充分利用海量语料的基础上,赫琳考察了现代汉语不同副词语义指向的不同情况,探寻了不同副词不同语义指向的约束条件和运行机制。她根据现代汉语副词不同语义指向出现的条件,建构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网,得出了副词语义指向的流程图。相关学者可根据流程图编写程序,并在计算机上实现语义指向识别。
跨学科团队使语言研究更立体
“从日常语料中发掘语言规律,对词频、概率的研究需要数学学者参与;将语言规律转换为计算机程序需要与计算机科学结合。”赫琳说,基于研究需要,她与武汉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检索等学科的6位学者,自发组成了研究团队。“跨学科研究,有助于突破思维局限,使语言研究更加立体化。”赫琳说,她所在的团队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建立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文献标注数据库,可以直接为汉语语法研究及应用提供多样化服务。“由于没有现成的语法要点可以直接用,我们采取兼容并收的办法建立语法要点标签树,对重要研究内容进行标注,然后将其数字化。”赫琳表示。
此外,由赫琳主编的《中国语情月报》、撰写的《努力建构合适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等咨询报告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媒体的关注。她表示,要坚持在学术研究中积极适应国家、社会对语言的新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