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多学科视角推进注意力经济研究
2016-05-23 作者:明海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一组时尚照片、一条网络报道,让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家烤肉店近日火了起来。慕名前去的食客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排队两个小时以上。是什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经济具有哪些特征?其商业模式是什么?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注意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注意力经济”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于1997年在名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注意力经济学为解读信息社会中的“网红”经济等现象提供了新视角,为买方市场、虚拟经济等系列问题带来新启示。

  “生产过剩导致竞争目标转移,从以生产者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记者说,生产力同需求相比,从不足到过剩,导致竞争从直接经营商品转变为经营注意力。

  浙江工业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张雷表示,在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中,人们一方面借助现代技术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各类信息,造成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严重不对称。另一方面,人们争相抢夺注意力资源,使得注意力的稀缺性更为突出。

  早期研究注意力经济的学者米切尔·高德哈伯提出了“注意力货币”概念,他认为,在网络空间中,注意力是“硬通货”。

  “注意力是信息产品的价值尺度。注意力的稀缺性、流动性和广泛使用价值,使其越来越像货币。”张雷说,新媒体成为吸引注意力,把注意力货币化并重新分配这种新货币的“银行”。在新媒体时代,正在形成“注意力货币”和“传统货币”双重支付系统并存的商业新模式。这一原本是由传媒经济创造的商业模式在网络时代被不断扩展,并向物质世界延伸。

  改变传统生产消费模式

  注意力经济与广告、公关、新闻、娱乐、教育等产业密切有关,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早期的注意力经济,带有较多的‘眼球经济’的色彩。实践证明,从生产者角度不择手段争夺用户眼球,虽然获取了注意力,但那是无意义的。”姜奇平表示,注意力经济绝不是厂商向用户的单向传播过程,不是以注意力获取本身为终点的。把注意力的获取当成终点,不是成熟的注意力经济,因为它忽视了注意力背后的用户意向。

  “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发展到体验经济,用户决策重点发生变化是注意力问题凸显出来的背景。”姜奇平认为,注意力经济学主张生产者要主动了解消费者在注意什么,其运作模式不再是生产者生产什么、购买者就消费什么,而是购买者需要什么、生产者便去生产什么。市场营销观念的取向也应从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的注意力为中心。

  “我们有必要了解节约注意力成本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注意力经济的要求。”张雷说,从商业角度看,节约注意力成本要实现注意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量化“注意力”成研究重点

  “注意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如何将其量化是注意力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注意力的主要生产者,大众传播媒体对注意力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套比较可行的评估方法,它们的常用指标是“收视率”、“点击率”等。

  “在已有的各类关于媒介注意力测量的理论和操作中,媒介注意力测量的指标都无一例外地指向时间指标。时间预算的传统方法有日记法、面访法、观察法、日记法与面访法结合等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表示。

  考虑到即时性测量的特性、受访者配合的心理限度以及指标可得性等,喻国明建议,将媒介接触时间的考察和测量置于媒介维度、行为维度、空间维度、关系维度和心理维度等5个维度的参照下进行。他表示,通过测量模型的创新,跳出以往仅仅停留于“媒介接触时长的单一维度的时钟式测量”的视野,结合认知维度、心理维度和行为维度等,对传播情境、接触体验、媒介接触行为进行多维考察,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了解受众的特征及使用行为。

  此外,关于注意力经济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有学者提出,在注意力经济中,货币、价格、投资收益和供求关系等都和传统经济不同,需要重新建立全新的研究体系,摸索全新的研究方法。也有学者认为,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仍然有效,完全可以在传统框架内建立注意力经济的分析体系。

  张雷建议,从多学科视角推进注意力经济学的研究。他还表示,目前传媒、广告、公关、图书情报、营销、管理、体育、旅游都有大量注意力经济相关的研究,但深入研究远远不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