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谭鑫田:古典哲学的价值不应被忽略
2016-04-19 作者:张清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谭鑫田,退休后又开始担负该校教学督导的职责。在其学生看来,这位大半生致力于研究斯宾诺莎哲学的学者,无论对教学还是科研,都始终秉持着严谨与执著的态度。

  斯宾诺莎哲学的探索者

  “高中时我阅读《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对哲学思想与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对哲学的好奇,谭鑫田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西方哲学史家苗力田先生。“苗先生治学的两大原则对我影响颇深,一是强调做学问要有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二是强调写文章一定要有根有据,用材料和论证来说话,不讲虚话。”

  苗先生所讲授的古希腊哲学为谭鑫田后来的西方哲学史研究与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谭鑫田尤其被斯宾诺莎的哲学所吸引,“这位哲学家不仅建立了一套伦理学理论,而且身体力行自己的哲学思想,这种言行一致的人格令我敬仰。”

  谭鑫田求学时的20世纪60年代,可查阅到的斯宾诺莎著作较少。从最初以“斯宾诺莎的真理论”作为毕业论文主题,到此后翻译国外斯宾诺莎研究著作、发表斯宾诺莎研究论文和专著,谭鑫田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开垦着这片哲学研究处女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时,他以扎实的研究与梳理为其中的“哲学卷”编撰了斯宾诺莎哲学和西方哲学部分条目。直到2000年退休后,谭鑫田再次研读斯宾诺莎著作,整理出版了《知识·心灵·幸福——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研究》。

  建议青年学者打好研究根基

  谭鑫田对哲学的当代发展感触颇多。“现在的青年学者在专业训练和语言水平方面,比我们这一代人好很多。”然而,他也不无失望地跟记者表示,年轻一代的学者在紧跟西方学界时,失去了对古典哲学的研究兴趣,热衷于现代、后现代的新潮思想。

  范畴是构造哲学体系最基础的材料,黑格尔将哲学史看作范畴的逻辑演进在时间上的表现。然而,当一些青年学者们追逐、创造一些“时髦”的概念时,却忽略了哲学大厦是如何在范畴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一步一步构建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谭鑫田在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集体编撰讨论时,当时的参与者们便因为对范畴认识的不足而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在这样的触动下,谭鑫田组织山东大学哲学系同仁先后编写了《欧洲哲学范畴简史》和《西方哲学范畴理论》两本研究著作。但遗憾的是他未能找到青年学者,进一步深入梳理范畴在哲学史上的演进史。

  对于当前西方哲学不同断代史研究之间的失衡,谭鑫田希望学界改变轻视古典、近代时期哲学而片面重视当代哲学的偏颇,“哲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发展有着不同的规律,即使我们以当今时代的视角认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笛卡尔等人提出的思想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西方古典哲学在培育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价值不应被忽视。”谭鑫田建议青年学者,不要盲目跟风,先理清古典哲学思想发展脉络,打下扎实的研究根基。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内化为一种信仰

  谭鑫田坦言,他们这一代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特别的情结,已经内化在生命中成为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如何发展?是否还具有指导人们观念与行为的信仰力量?谭鑫田告诉记者,如今80多岁的他思考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思想信仰问题。这段时期,谭鑫田对英国马克思研究专家戴维·麦克莱伦所著的《马克思传》爱不释手,“这本书我已经读第二遍了,掌握的材料很丰富,而且对马克思生平、思想的介绍与研究比较客观公正。”

  他欣喜地发现,中国学界在捍卫、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不乏好的理论声音。谭鑫田说,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是伟大的,同时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的提升与总结、创新与发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所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