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让“人”回到研究的核心
2016-04-05 作者:周飞亚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05日 24 版)

  为了提高说服力,人文社会学科一度拼命让自身向“科学”靠拢,尽可能地剔除“人为”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干扰”因素,强调完全客观的理论、规律,一句话——跟“人”这一捣乱分子撇清关系。经济学只是其中最成功的代表。

  然而,即便如此,不少经济学家也曾对陷入“科学迷信”的大众直言相告:他们所做的预测并不可信。甚至有经济学家调侃:自己这群人的存在反而让经济变得更糟糕。这再次提醒我们,人这种生物实在难以捉摸,研究人类行为规律和文化模式的人文社会学科,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标准和套路。《“错误”的行为》所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就是让经济学从“科学性”向“人性”回归,将人的错误、非理性及其带来的影响纳入研究范畴,而不再简单地对其视而不见。无独有偶,美国工业设计家、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也曾在其代表作《设计心理学》中指出设计的一个基本理念:差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设计机器时必须要以用户会犯错的假设为前提”,避免过度理性。

  事实上,许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中都涌起过同样的浪潮。“容错”意识的提高,反而意味着更加理性的态度、更加科学的方法,以及更加开阔的研究视野。科学性并不仅仅意味着冰冷的数据、精确的实验、权威的公理。对于人文学科,科学性的建构恰恰需要承认并正确看待行为主体的不确定性,让“人”回到研究的核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