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研究绕不过的问题
2015-12-09 作者:叶澜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20期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教育研究绕不过的“真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很少认真细究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究竟可以从多少角度去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对于教育学研究具有什么意义?本人提出“理论·实践”应交互生成的观点,其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教育学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内在关系,不是两个独立领域外在关系之可能构建。我们将教育学研究对象称之为“教育存在”,其构成中包含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元研究;我们又将教育学学科性质概括为事理研究,是揭示教育之事的理论。以上两个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界定与论证,在保持相关认识逻辑一致性上,决定了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选择,以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内在一致性为基点展开探讨。 

  第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之所以说两者的转化是可能的,就是因为其内在关系不可分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致性是关系内在性的一种表达,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就实践者和理论者个体而言,都存在着日常式的理论与实践的个人内在式统一,还存在着个体专业与人生发展转换时期,经理论与实践由外而内的交互作用,最终达到内核更新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个人内在统一。这是理论与实践内在关系与发展机制的十分重要的基础。 

  第三,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转化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研究双方都要改变自己原来的参照系,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其二,要围绕核心问题积极互动。其三,不只是每天有变化就可以了,到一定阶段还要有提升。最后,一定要自觉地再实践,这是转化成效持续发展的保证。 

  第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内在关系的存在,需要主体间在不同层级上积极沟通与转化。我们可按接触与转化的深度把沟通分为三级。初级:通过倾听、观察等实现沟通。二级:主动而有意识的沟通,能合作,但目标可能不同。三级:双方具有共同目标的合作研究,合作者共同参与变革研究实践全程。三个级别的区分说明了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能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不是通过理论说明、行政命令或外在刺激所能完成的,它只有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呈现其价值。 

  第五,理论和实践之间需要深度的关联、互动、生成。其一,关联不等于相互代替,不是理论工作者可以代替老师去上课。其二,实践非常复杂。理论工作者需要警惕模式化。特别是“化”字,千万别“模式化”,一步步规定死,实践就会被框死。 

  第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状态,除与教育学研究本身的质量相关外,还受已形成的学术传统、社会学术环境与风气、行政权力对教育研究的干预和控制强弱程度等影响。因此,教育学研究人员认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要在正视现实的同时,创造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的小生态,努力结成志同道合者联盟,不断扩大良好生态的范围,用真实的研究和现实的改变,拓展教育学研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20期 


本文入选上海市社联2015年度推介论文

  “年度推介论文”是上海市社联2013年起组织发起的学术活动,旨在反映本市社科界学术发展水平,起到对学科建设的引领和导向作用。2015年度推介的十篇论文,是本市学者年度内(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发表于国内中文学术期刊的,引起学界高度关注的原创性学术成果。推介论文经过本市社科界部分专家学者、社科类期刊主编、社联所属部分学会会长等投票推荐产生。现将本年度推介论文择要刊登,因版面限制,敬请读者参照首发期刊信息查阅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