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本市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活动,专门制定了《“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实施办法》,邀请一批知名学者组成候选人推荐专家组。候选人推荐专家组共有8组,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组、哲学组、历史学组、经济学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组、法学组、社会学组和文学·新闻学组。除此之外,我们还邀请本市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处负责人以及各有关学科的学会负责人代表本单位推荐候选人。
“上海年度社科新人(2015)”评选活动于7月下旬启动,截至8月底,共有72位专家进行了推荐,有65名青年学者被推荐为“上海年度社科新人(2015)”候选人,按学科分:马克思主义5人,哲学9人,历史学4人,经济学11人,政治学·国际关系13人,法学6人,社会学10人,文学2人,新闻学5人。按单位分,复旦15人,华师大10人,上海交通大学9人,上海社科院7人,上海大学5人,上海财经大学4人,华东政法大学3人,同济大学、市委党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各2人,浦东干部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电力学院各1人。
获奖者简介
金瑶梅:女,1975年3月生,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治学感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更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的青年学者,我希望自己今后在这条道路上能不断突破旧有局限,走得更远。
葛四友:男,1976年3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伦理学。
治学感言:回首多年求学之路,对于学术研究有以下几点感触。首先要觉得研究有趣。作家王小波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其不懈地追求有趣世界的那种精神,而学术就是我找到的有趣世界,从而不会有以“苦”作舟之累。其次,研究要与自己的才情相适宜。导师何怀宏教授对我最深的教诲是“每个人要做适合其才情的事情”。这让我有意识地去了解且发挥自己的长处,总是以逻辑推理与论证来“晓之以理”,从不奢望自己拙劣的语言能力可以“动之以情”。第三,对待自己的研究要有耐心。耐心的前提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然后就会有点学术野心,定出长远目标,从而不在意一时之得失,不为各种“乱花”所迷眼,真正能够坐得住,不着急,不出产多年之后会为之感到脸红的所谓“成果”。
吴猛:男,1975年1月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治学感言:哲学在当代精神生活中所应承担的使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身处书斋之内的我们:打开概念的枷锁,以赤子之心直接观照自己的心灵和当代人类世界。我们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或许最终将消隐在茫茫宇宙之中;但如果我们未能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个时代的意义将不仅成为留给后世的谜,更将直接成为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的谜。
李玉尚:男,1975年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专门史。
治学感言:正如唐文治先生所言,“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遵循谭其骧先生“学术之趋向可变,求是之精神不可变”旨趣,尝试把烈性传染病、寄生虫病、海洋和水产等纳入到历史地理学中,拓展历史地理学的专题研究对象,从中思考和总结过去自然与人的关系。
学术乃安身立命之所,但学院式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排斥经世致用,有时也需要在两个不同世界间搭一座桥梁。
陈硕:男,1980年2月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治学感言:求学和入职以来,我有幸得到过很多前辈的提携及帮助。和其他研究者保持经常性的互动对我非常重要:它总能让我保持高昂的干劲并不断激发出研究灵感。我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史及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围绕中央地方关系、国家社会关系及党政关系,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正在夜以继日地搜集整理数据并结合最前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对一系列相关议题展开研究。我相信陆续获得的研究成果会加深学界对近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动态及转型的理解。而所有的这一切,也让我发现社会科学对社会规律的总结、对个体行为及政策实施效果的预测过程,其实和自然科学探索未知世界一样令人激动万分。
高奇琦:男,1981年4月生,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学。
治学感言:感谢上海市东方青年学社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和帮助!近年来,我一直试图在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交叉领域做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之外,我领导的团队还在指标体系和指数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在2014年,我负责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指数(SPIGG)2014年报告。在2015年,我们将继续发布SPIGG指数的2015年报告,并研发了另一个重要指数——国家治理指数(NGI)。希望这些指数研究可以推动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并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加有所助益。
李剑:男,1976年3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反垄断法。
治学感言:反垄断法的魅力在于从纷繁变化的市场中寻找维持、促进竞争之道。虽然反垄断法首先是法律,但必须要看到它同时也是一系列持续演变的经济学理论的集合。反垄断法研究者需要从经济学中寻求思路与工具。与此同时,在社会秩序重构、规则重建的意义上,近代中国经历的是持续不断的法律移植并本土化的过程。只有关注到法律制度建立所依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中国的反垄断法研究者才能理解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中文本与经验的冲突,才能进行根植于中国实际的理论解释与创新。
胡安宁:男,1983年12月生,复旦大学副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不平等、文化与宗教、社会研究方法。
治学感言:社会科学的进步既在于理论之积累,亦在于方法之创新。唯有理论与方法并重,方能准确、客观、全面的理解社会现实,探索社会规律。今日之世界正在经历迅速的变迁,这为社会科学的理论积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日益交叉则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契机。未来之社会科学必将益发展示出其敏锐的问题意识、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和脚踏实地的学术作风,让学术的思想超脱、飞扬。
孙少晶:男,1976年3月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传播。
治学感言:学术研究常常是精神的孤独之旅,需要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但另一方面又是思想的分享盛宴,在与同行的批评交流中享受那种智力的挑战。我感觉自己很幸运碰上中国这个快速转轨时期,当代中国有太多有价值、有趣味的问题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力投入。我更喜欢在人文与科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国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碰撞中探索科研的新路径。研究有真正价值的问题、对接学科的理论前沿、使用科学创新的方法、产出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是我的工作追求。在一个媒介化社会时代,传播学科能够为中国发展贡献的东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