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左派思想运动的旗手,G.A.科恩(一译科亨)因其对社会主义平等观所作的杰出辩护,为西方学界带来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得益于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有力卫护,科恩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形象,在汉语学界同样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科恩的政治哲学,尤其他主张的社会主义平等观,似乎未能得到汉语学界应有的重视。
论战中标识立场
依笔者浅见,阻碍汉语学界深入理解、消化吸收,并借鉴挪用科恩政治哲学的障碍,大体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科恩习惯采用分析哲学论证方法,这对于未受过专门训练的读者来说不太适应;二是科恩所偏好的论战式写作方式,不利于我们把握其为自身立场所构筑的辩护过程或论证过程。科恩很少正面直接系统地阐发立场,更多是通过与诺齐克、罗尔斯、德沃金和阿玛蒂亚·森等名家的论战,以批判他人的方式,从侧面间接阐明自己的立场。更为重要的是,在多数情况下,科恩选择将其为自身立场所构筑的论证过程,隐含在对他人立场论证过程的批判中。这种写作方式无形中加重了把握其正面立场和具体论证过程的难度。
《为社会主义平等主义辩护——G. A.科恩的政治哲学追求》(段忠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一书,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并把握科恩的政治哲学。
正如乔纳森·沃尔夫所言,由于科恩所受分析哲学的训练,科恩与许多学者进行争辩时,更加注重质疑并反驳论争对手的论证过程,因而经常给人留下过分执着迷恋细节的错觉。这使得那些不太了解科恩的读者,最初接触科恩时,大多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叹。比如,科恩批判诺齐克倡导的“自由至上主义”,给我们留下了支持平等主义的印象,但是除批判诺齐克外,科恩同时还批判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左翼自由主义平等主义”,这似乎又否定了我们最初所获得的平等主义观感。概言之,受限于科恩所偏好的论辩式写作方式,很难从千头万绪、复杂多变的细节辩论中,归纳出科恩所持的基本立场。作者在处理这一难题时独出心裁:在论述科恩政治哲学立场之前,尝试为科恩构建一个明确的思想坐标和解释框架。换句话说,该书认为,科恩的政治哲学开创了“以诺齐克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左翼自由主义平等主义”这两大思潮之外的第三股思路——“社会平等主义”。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为此“三足鼎立”式思想坐标提供了下述具体说明,“真正能使科恩的理论与别人的理论区别开来的不在于科恩倡导平等而诺齐克倡导自由,也不在于科恩倡导的平等比罗尔斯的更为彻底,而在于诺齐克的理论是为纯粹的资本主义辩护,罗尔斯的理论则是为改良的资本主义辩护,而科恩的理论是为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辩护”。
复原论争细节
科恩的立场,不仅包含在对论争对手立场的质疑中,而且他的论证过程,同样包含在其对论争对手之论证过程的批判中,因而,把握论证过程中的批判细节,构成了我们理解科恩政治哲学的要津。
如果我们仅仅知道其对手关于某一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而不了解对于这种观点的具体论证过程,就无法读懂科恩的批判。因而,在展示科恩的批判之前,先行展现其论争对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作者在这方面工作之细致程度值得称道,比如,在转述诺齐克的核心论证“张伯伦论证”时,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没有局限于科恩的论述范围,而是根据诺齐克的原著,对这一论证作了详尽介绍。
作者试图复原科恩在论证中的批判过程。比如,批判诺齐克对于“自我—所有权命题”的辩护时,将诺齐克的辩护细分为三部分,以一一对应的方式,逐条再现科恩的三种反驳。这段呈现有助于我们理解科恩对自身立场的论证过程,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批判过程恰恰可以视为科恩对其自身所支持的“生产性资料的共有性”的论证过程,以及他关于自由并不必然与个体私有制相关联这一立场的论证过程。
倡导平等与共享
以科恩所偏爱的“野营旅行”为例,该书尝试为科恩的立场作一种直接而清晰的阐述。作者认为,科恩倡导的原则有两条:一条是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另一条是社会主义的共享原则。
全书主张,科恩所倡导的平等原则,一方面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机会平等,另一方面亦不同于聚焦社会环境的左翼自由主义的机会平等,它关注的是纠正包括天赋、运气等因素在内,一切非主体自愿选择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激进的机会平等原则,其唯一所能容许的差异仅是偏好和选择的差异。“一旦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得以实现,那么收入差异的存在反映的就只是不同的个体偏好……”在科恩那里,平等原则尚需共享原则作为补充,予以调节。作者将科恩所支持的共享原则界定为“人们相互关心和在必要及可能情况下相互照顾,而且还要在意他们的相互关心”,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区分了科恩式共享的两种模式:关心模式和互惠模式。
科恩的政治哲学因倡导社会主义平等主义,势必会与中国所追求的规范价值产生亲缘性的鸣响。我们有理由期望,汉语学界不远的将来定会见证科恩政治哲学研究的不断勃兴与壮大。在这层意义上,该书有望成为汉语学界理解、消化并挪用科恩政治哲学的界标之一。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