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类
出版时间 2005年8月
出版单位 中国经济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书是国内系统研究中国粮食安全的第一本专著,填补了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空白。全书从研究粮食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入手,围绕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对粮食基本特征、粮食供求及其预测、粮食市场博弈分析、粮食安全及其预警、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分六章:
1. 研究的意义、现状与内容。(1)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论述了粮食安全研究的重要意义;(2)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述;(3)从粮食补贴政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储备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政策运行轨迹;(4)介绍了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要点。
2.粮食的属性、特征及政策。(1)论证了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但本质属性是公共物品属性;(2)研究了粮食的生产特征,论证了粮食生产成本与农民收益及粮食产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对策;(3)论证了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必然结果是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供求特征;(4)从现实和理论论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弱质特征,用消费支出法、代数法、博弈法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客观存在性;(5)对我国现行粮食直补政策进行了经济学解析。
3.粮食供求及其预测。(1)提出了非线性预测方法──龚伯兹方程和傅立叶级数法,并对未来十年(2004-2013年)中国的粮食需求进行了预测,预测模型呈高度显著;(2)在详细分析我国解放后55年粮食产量曲线波动特征的基础上,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论证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运用傅立叶级数对未来10年中国粮食供给进行了预测;(3)在详细分析我国55年粮食供求波动现象及其特征、评析国内外12种粮食供求模型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其中准确预测了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出现猛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价格表现出温和性上涨的现象(详见书P124,《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3期,P63-64)。
4.粮食市场博弈分析。(1)在分析中国粮食需求市场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政府收购与市场需求”、“政府收购与粮食生产者”的博弈模型;(2)在分析中国粮食供给市场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民供给行为”、“完全竞争粮食市场”、“粮食供给波动”等三个博弈模型,并分析了粮食产量及其价格波动的机理;(3)建立了“粮食供过于求”、“粮食供不应求”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并论证了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但决不能依赖国际市场的判断;(4)建立了粮食市场开放背景下我国粮食供给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博弈模型,提出了我国应对国际粮食竞争市场的五条措施。
5.粮食安全及其预警研究。(1)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和粮食安全的层次性,论证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2)论证了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必要性,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调控目标、调控手段和调控方式;(3)在详细介绍和评析国内6种具有代表性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动态预警的新思路,设计了一种科学、简便、指标全面的预警模型──动态平衡预警模型;(4)提出了粮食安全警情的紧急调整措施和长效调整措施。
6.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1)在借鉴国外粮食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粮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了建立粮食安全保障系统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2)分析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护耕地资源的六条主要对策;(3)剖析了我国政府采取粮食直补政策的利弊,提出“价格支持,配额生产”的新思路;(4)评析了我国现行储备状况和储备制度的不足,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保管代理制、市场化销售储备粮、一级储备体系等新思路;(5)分析了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现状,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如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让等;(6)阐明了我国粮食流通市场现状,提出了培育流通市场主体、建立流通市场体系及粮食生产要素市场等方案。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2006年开始,全球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范围最广、幅度最大的粮食价格上涨,2008年前三个月所有大宗粮食商品的国际名义价格都上升至近50年来的最高水平,实际价格也上升至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世界粮食价格指数在2006年上涨了8%,2007年又上涨了24%,2008年3月与2007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3%,有37个国家出现了粮食危机,并在许多地方引发了骚乱、暴动甚至政府更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占世界9%的耕地,5%的水资源,而占世界人口2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这得益于理论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中央坚强有力的措施。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受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面对国际粮食危机,立足粮食的“长治久安”,全面系统地构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原创性研究。(1)论证了粮食的本质属性是公共物品属性,研究分析了粮食的生产特征、供求特征和弱质特征,为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干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2)对现行粮食直补政策进行了利弊分析,提出了政府弥补粮食市场缺陷的最佳措施是价格支持和配额生产相结合的观点;(3)系统地计算了我国历年粮食消费量,提出了建立粮食消费统计的建议;(4)详细分析了建国55年来粮食产量曲线的特征及粮食供求的七次波动特征及其原因,提出了平抑粮食供求波动,保持供求平衡的建议;(5)在对中国粮食市场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粮食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决不能依赖国际市场的观点;(6)建立了更为科学、简便的粮食安全的动态平衡预警模型;(7)提出了出现粮食安全警情时政府应采取的行政手段和经济调整措施;(8)提出了政府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系统思路(耕地保护、价格制度、储备制度、土地制度、流通体制、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等)。
三、研究方法
(1)用消费支出法、代数法、博弈法证明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客观存在性,论证了粮食的弱质性特征,提出并论证了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科学论断;(2)运用数学理论论证了实施粮食直补时得利多的不是农民而是粮食消费者,提出了“价格支持、配额生产”的新思路;(3)采用傅立叶级数和龚伯兹方程等方法对中国粮食需求进行中短期预测;(4)运用博弈理论,建立我国粮食市场的各种博弈模型,探讨了粮食市场波动的机理、分析了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竞争格局;(5)根据分层、动态预警的原则,设计了一种科学、简便、指标全面的预警模型──动态平衡预警模型。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社会影响:(1)公开在《经济学动态》、《中国农村经济》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3篇,其中4篇被人大复印中心全文复印;(2)其阶段性成果曾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研究成果被国家社科规划办编发成果要报全体政治局委员参阅,并获得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的批示;(4)作为专家接受了CCTV-7“1号行动——纪念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特别节目”(2008年12月19日)的专题采访。
公开发表的论文如下:
[1] 肖国安. 论粮食的属性、特征及安全保障[J]. 经济学动态, 2007(6).
[2] 肖国安. 我国粮食供求中短期预测[J]. 经济学动态, 2005(3).
[3] 肖国安.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实证分析及农产品补贴政策研究[J]. 经济学动态, 2004(8).
[4] 肖国安. 中国粮食市场竞争与发展的理论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02(10).
[5] 肖国安.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学解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5(3). 人大复印:农业经济导刊, 2005(7).
[6] 肖国安.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供求预测[J]. 中国农村经济, 2002 (7).
[7] 肖国安等. 粮食供求波动的轨迹、走势及其平抑措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3). 人大复印:农业经济导刊, 2005(8).
[8] 肖国安. 论粮食流通市场主体培育及市场体系建设[J]. 求索, 2002(5). 人大复印:农业经济导刊, 2003(3).
[9] 肖国安等. 粮食安全预警研究综述及一种新的预警模型[J]. 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1).
[10] 肖国安.论粮食的弱质特征、本质属性与安全责任[J].中国粮食经济, 2005(5).
[11] 肖国安等. 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2).
[12] 肖国安等. 粮食产量的波动及其平抑[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2).
[13] 肖国安. 国际粮食危机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对策[J]. 湖南财政, 2008(4).
[14] 邹新月,肖国安.中国农业小规模经营模式的博弈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3(5).
[15] 向国成, 肖国安等. 论我国农业组织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及当前的选择[J]. 中国软科学, 2002(6). 人大全文复印:《农业经济导刊》, 2002(11).
[16] 邹定斌, 肖国安. WTO条件下我国粮食流通市场的体制创新[J]. 粮食问题研究, 2004(6).
[17] 罗发友,肖国安. 农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2(1).
[18] 罗发友,肖国安. 农户收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2).
[19] 肖国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的波动及其平抑[J].中国经济问题, 1995(3).
[20] 肖国安. 粮食价格的波动与平抑波动的市场手段[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1).
[21] 肖国安.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J].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1997(3).
[22] 肖国安等. 粮食价格的波动及其平抑[J]. 上海经济研究, 1995(5).
[23] 肖国安. 平抑我国市场粮价波动的手段[J]. 价格月刊, 1995(1).
成果社会反映
国家社科规划办编发成果要报,2007年第12期,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批示。
作为专家接受了CCTV-7“1号行动——纪念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特别节目”(2008年12月19日)专题采访。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著作是作者及课题组16年的研究成果,先后在《经济学动态》、《中国农村经济》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23篇,其中4篇被人大资料中心全文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