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成果奖励 > 评奖成果 > 文章详情
宋小川:中国的GDP及其若干统计问题
2015-08-28 作者:宋小川 来源:sinoss

  成果名称   中国的GDP及其若干统计问题
  成果类型   论文类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4篇封面标题文章之一)

  成果内容简介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文探讨了GDP 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局限性,特别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GDP核算体系对日益增长的无形投资(intangible investment)和知识经济的忽略,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作了重新评估。文章指出,现行GDP统计方法没有包括非市场经济、地下经济和闲暇活动;低估了我国劳务等产业创造的价值及其增长潜力;无法追踪企业在技术革新、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和员工培训这些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忽略了我国经济中迅速增加的知识经济成份,特别是教育投资成份。文章的结论是,由于历史、文化和制度诸方面的原因,这些忽略和低估对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实际经济总量及其增长率,特别是增长潜力要远高于官方的统计数字。
  关于中国经济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争议较大。国内的许多媒体,特别是很多网民们不仅对国外的乐观估计嗤之以鼻,甚至对国内学者保守的估计也持批评的态度,警戒不要“捧杀”中国经济。这一方面反映了现行GDP统计方法的缺欠,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学常识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够,同时也反映了由于历史上片面追求增长速度造成经济过热导致的灾难给人们带来的谈虎色变心理。本文从GDP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局限性,特别是它对日益增长的知识经济成份的忽略入手,对中国经济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做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和探讨。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以GDP为核心的一套国民经济测量体系。自以电脑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和新经济出现以来,现代社会经济已日益演化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驱动力为想法和创新。显然,陈旧的官方数字搜集系统和测量体系只能抓住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投资,而失去了GDP中日益增加的知识经济成份。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日益感受到将反映知识经济的数字包括在官方统计中的压力。1999年,也就是在Kuznets奠定了GDP计算的基础60年后,BEA终于决定打破常规,将企业在软件方面的支出由中间产品支出划为长期投资支出。这一迟到的变革无疑具有过渡性和革命性的意义。软件通常比硬件使用的时间长,作为长期投资支出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软件是介于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之间的投资。说它是无形资本是因为它是难以测量的人类知识、智力、创新和创造力的积累、发展和进步的结晶;说它是有形资本是因为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可以事实上走进商店,用肉眼看到软件的实物形态及其五颜六色的包装,从而确认它是实际存在的。耐人寻味的是,软件恰巧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将软件划为长期投资无疑为不久的将来建立更好地反映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经济测量体系打开了一扇大门。
  不可否认,我国GDP统计数字存在着误差和重复计算,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好大喜功,高报经济成绩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GDP统计数字和预测严重地低估了中国经济及其增长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GDP严重低估了非市场经济活动
  (二)GDP忽略了我国形形色色的非法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这种忽略由于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的不健全是发达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三)GDP没有统计闲暇,而中国消费的闲暇总量居全球首位
  (四)现有的GDP预测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落后但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金融业、律师业和运输业
  (五)GDP忽略了我国经济中迅速增加的知识经济成份,特别是教育投资成份
  (六)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预示着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在探讨GDP 统计方法基本概念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分析了GDP核算体系在统计上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性,并对中国经济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作了重新评估。
  《经济研究》编辑部称该文这是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分析GDP统计方法及其局限性,特别是它对知识经济忽略的经典文献,也是我国近年来研究GDP统计方法的代表作,是这么多年来见到的有关GDP的“最清楚、最系统的论述”。国家统计局主管研究工作副局长的评价是:“文中提及的一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如作者建议将企业在技术革新、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和员工培训这些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纳入GDP核算范围,再如作者指出我国目前GDP核算忽略了我国经济中迅速增加的知识经济成份,特别是教育投资成份,等等。可以看出,作者在西方经济学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的评价是:“作者认为,现行的GDP方法没有包括非市场经济、地下经济和闲暇活动,低估了中国劳务等产业创造的价值及增长潜力,无法追踪企业在技术革新、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和员工培训这些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忽略了知识经济成分,特别是教育投资成份。现有的GDP预测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落后但具巨大增长潜力的金融业、律师业和运输业。该文是一篇全面评析GDP缺陷和不足的代表作”。
  三、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统计概念分析方法,现实检验方法,国际比较分析方法,文化、制度比较分析方法。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成果2007年8月在《经济研究》以四篇封面标题文章(其他三篇为林毅夫、洪银兴、庄子银等)发表以来,至今为止先后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全文转载;被《经济学家茶座》改编发表;被《中国报道》改编发表;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统计与精算》全文转载。此外,本文还被中国经济学会匿名审稿选为第7届年会论文,被英国BBC广播电台作为采访论文,以及被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协会选为2007年年会演讲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本成果2007年8月在《经济研究》发表以来在一年半时间内,被国内经济学界知名专家教授引用9次。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权威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3月底,本文被其他学者下载频次达791次,浏览频次达690次,远远高于同类文章的下载和浏览频次。此外,本成果被2008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选为4篇阅读题之一以及2009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阅读题之一。

  成果社会反映 
  一、论文转载情况
  本成果2007年8月在《经济研究》以四篇封面标题文章(其他三篇为林毅夫、洪银兴、庄子银等)发表以来,至今为止有如下刊物转载:
  1、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全文转载(9000字);
  2、被《经济学家茶座》改编发表。参见《中国经济到底翻了几番?》,《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9期第一篇文章,第4—11页;
  3、《中国报道》改编发表。参见《中国经济到底翻了几番?》,《中国报道》2008年第1期(与林毅夫等学者的论文一起作为5篇封面标题文章之一),第77—82页;
  4、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参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3期,第151—152页;
  5、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F104《统计与精算》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6、被中国经济学会匿名审稿选为第7届年会论文。
  二、本成果发表之后还参加了以下活动
  1、被英国BBC广播电台邀请为采访论文。
  2、被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协会选为2007年年会演讲论文。
  三、论文在匿名评审中得到了专家较高评价,部分评价如下:
  这是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分析GDP统计方法及其局限性的经典文献,也是我国近年来研究GDP统计方法的代表作。《经济研究》编辑部称该文是这么多年来见到的有关GDP的“最清楚、最系统的论述”。作为《经济研究》杂志推荐的优秀作者,作者被邀请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论坛”(即将于2009年6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
  国家统计局主管研究工作副局长的评价是:“文中提及的一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如作者建议将企业在技术革新、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和员工培训这些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纳入GDP核算范围,再如作者指出我国目前GDP核算忽略了我国经济中迅速增加的知识经济成份,特别是教育投资成份,等等。可以看出,作者在西方经济学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的评价是:“作者认为,现行的GDP方法没有包括非市场经济、地下经济和闲暇活动,低估了中国劳务等产业创造的价值及增长潜力,无法追踪企业在技术革新、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和员工培训这些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忽略了知识经济成分,特别是教育投资成份。现有的GDP预测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落后但具巨大增长潜力的金融业、律师业和运输业。该文是一篇全面评析GDP缺陷和不足的代表作”。
  注:以上专家对论文的评价来自于匿名审稿人的意见。审稿人的身份是文章发表后编辑部透露的。在未能得到编辑部和审稿人的正式授权前,无法提供全文的书面资料。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一、成果被引用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本成果2007年8月在《经济研究》发表以来在一年半时间内,被引用达到9次(含自引1次),引用学者多为国内经济学界知名专家教授,如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刘灿教授、中国社科院李金华教授、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东北财经大学蒋萍教授等,引用情况如下:
  [1] 李济广. 国家间经济比较中的不同货币比价[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2] 任志成,张二震.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J]. 财贸经济, 2008,(06)
  [3] 李金华.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与延伸——来自联合国三大核算体系比较研究的启示[J]. 经济研究, 2008,(03)
  [4] 刘灿,吴垠. 人均GDP翻两番:年均增长率的区间估算[J]. 统计研究, 2008,(05)
  [5] 宋小川. 论当前美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两极分化[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6)
  [6] 蒋萍. 也谈GDP的口径与算法[J]. 统计研究, 2008,(08)
  [7] 王浩. 中国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 山东经济, 2008,(06)
  [8] 申宏丽. 美国次贷危机与现代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J]. 财经科学, 2009,(03) (二级引证文献)
  [9] 张焱,寻翠翠.述评:对GDP核算体系缺陷的辩证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06)
  二、成果采纳情况
  1、本成果被2008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选为4篇阅读题之一。另3篇为冯骥才的《水墨文字》;《宋史》列传第六十八;刘辰翁的《春感》。
  2、本成果被2009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三轮系列模拟试卷采用为现代文阅读材料(见附件)
以上采纳说明本文有关GDP的分析对于我国中小学生普及GDP概念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重要官方和学术网站收录情况
  成果发表以来被国内数十家网站全文转载,主要官方和学术网站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主办 的官方网站《中国经贸》http://www.cbumag.com/xq/wz_detail.asp?id=440
  [2] TECN天益•经济学学术网站http://www.tecn.org/academic/jingjixue.php
  四、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权威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3月底,本文被其他学者下载频次达791次,浏览频次达690次,远远高于同类文章的下载和浏览频次。

  成果获奖情况
 
  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渝府发[2009]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