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术评价 > 文章详情
发挥学术批评的评价优势
2015-08-27 作者:陈艳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5日

  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术评价体制。从定量与定性之争,到代表作制的引进和推行,再到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和培育,这些都是学者们在论及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时着墨较多的几个重要基本命题。客观地说,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指明了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可能的路径与方向,价值和意义重大。但在笔者看来,这些着眼于和着力于学术评价体系本身的探思均忽略了学术批评所具有的重要的学术评价功能。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还远未臻于完善的情况下,强调和凸显学术批评的学术评价功能尤显必要。

  相较于传统的学术评价,学术批评至少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学术批评是一种相对更为本质和纯化的定性评价。现行学术评价体系过于倚重定量评价,学者们较为一致地期待评价体系改革更多地向定性评价倾斜。为此,学者们开出了代表作制、取消核心期刊认定等“对症”之“良方”,更有甚者甚至开出了暂停所有学术评价的“猛药”。然而,骨感的理想总要直面丰满的现实。在权威且高质的学术共同体缺位的当下,加之受到浓厚的行政和人情语境制约,这些药方未能收到预期之功效,现有学术评价的定性评价之推动仍步履维艰。

  然而,学术批评(不是廉价的学术广告)是一种以学术的视角和维度深入检视和剖析学术成果的文体范式。学术批评坚持学术的标准,禁忌行政和人情的干预。有诚意、有“干货”的学术批评,总是会全方位地触及文本的深处,从材料、观点、方法等多个维度来检视其评论对象是否有智识创新和知识增量,是否推动了现有研究向前发展或开拓出新的问题域和研究域。尤其是在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持续互动中,对于学术成果之评判会更趋深入、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术批评是一种更为本质和纯化的定性评价方式。而且,借助于学术批评这种更为本质和纯化的、“事后检查制”式的评价方式,可将学术市场上大量的假冒伪劣学术产品清除出去,进而有效地防止“劣币驱除良币”等乱象的发生。

  学术批评更能突破专业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局限和评价垄断。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和繁荣促成了学科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不同学科各自形成其特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共同体。在传统的学术评价中,学术共同体或学术“同行”之外延一般局限于二、三级学科,没有将一级学科相关专业的学者纳入进来,更鲜少吸收其他相近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评价。法学家波斯纳告诫,在这个学科边界日益磨损的时代,任何单一进路都无法有效地捕捉社会科学的复杂性。社会学家卢曼也提醒,社会科学研究正在打破原有的统一性,各学科的主题、基点和界限正日益变得模糊起来。过于精细化的学科分工和学术共同体,一方面在面对已成为常态化的跨学科研究之评价时往往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其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垄断性评价——不管评价是否科学、客观,都已然获得了一种固化的、不容置疑的权威认可。

  而在学术市场中,学术批评并非是一种学术特权,不为任何学术共同体或学界权威所垄断;进行学术批评是每一个学者的权利。任何一种学术成果,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推向学术市场,接受学者的评论、考察和检视。“真实世界在学科层面上必定是多维度的。”学术成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场域”,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的学者,可自由地进入这一场域,基于不同的学术视角进行自由地探讨和辨思。在多种视角、多元维度的观照之下,经过持续地评论、批评、反批评、讨论和争鸣,对于学术成果的评价能达致最大限度的科学和精准。学术批评实际上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评价,突破了过于精细化的学术共同体评价的知识局限。

  学术批评更少或基本不受时间因素的限制,因而更能相对科学地对评价对象做出评判。传统学术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有着较为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对评价的时间限制。学术论文和专著的评价时段,短则一年长则不过数年;科研项目的评价时段,一般止于项目结项之时;学术评奖的时段,一般以一到三年为一周期。这些略显短促的评价时间往往并不能较为科学地评判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如果大幅度甚或无限制地延长评价时段,显然又是学术评价“无法承受之重”,过于高昂的成本致其根本无法得到有效运作和实施。

  哲学社会科学的认知和探究对象具有高度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对其相关成果的评价势必是一场“持久战”。“对于那些有生命力的、需要交给时间和市场来长时段检验的科研成果之评判,任何固化和焦躁的学术评价标准都无法胜任。”而学术批评由于基本不受时间因素的限制,不必急于“交货”,甚至刻意追求“慢工出细活”,因而往往更能胜任、也更适合于对哲学社会科学类成果进行长时段评价。“无言是最大的轻蔑。”没有学术含量的成果总是乏人问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成果,总是伴随着经久不绝的争鸣、评论和批评。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总是能不断地从这部经典中挖掘出新的学术内涵。显然,对于传统学术评价来说,学术批评这种层层累积的、“漫游式”的、无时间限制的长时段评价方式太过于“奢侈”。

  当然,有必要指出的是,学术批评虽具有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但也有其无法逾越的局限,比如成本过高,约束性不强,不易操作等。就目前而言,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学术批评的功能定位仍应是传统学术评价的重要补充和辅助。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