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保持对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持续热爱—— 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郭秀艳
2015-05-08 作者:李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8年前,当心理学专业还是鲜为人知的“冷门”时,身在东北边陲的小姑娘郭秀艳却以高分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如今,这个小姑娘已成长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并总是富有激情地展现着她对心理学实证研究的热爱。

  对人性的好奇与追问

  1998年,郭秀艳如愿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攻读博士期间,她在导师杨治良的引领下,正式走上了心理学实证研究的道路。

  “大脑如何运作?”“思维如何产生?”“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如何被感知?”“人们又是如何在这纷繁中发现规律、做出决策?”……找寻这些问题答案的历程深深吸引了她,原来人类的心灵可以用精确量化的实证方法加以探查。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现代科学心理学能够运用实验和逻辑的手段,以冷静严密的论证,揭示有关人性的最令人激动的方方面面。

  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自身的艰苦求索,郭秀艳的博士论文《内隐学习的理论与实验》,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如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认可了“内隐学习”作为一种“自动的”、“不易觉察的”并对“复杂规律敏感的”学习,属于无意识认知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越来越多的民众也知道了,在达·芬奇反复“画蛋”、梅兰芳反复“看鸽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内隐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和驾驭了那些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艺术规律,并最终助力成就了两位艺术巨擘的辉煌。

  关注“社会脑”研究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支撑,是科学心理学的标志和原动力。2001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郭秀艳承担了“实验心理学”课程的讲授。她致力于把心理学领域中最新、最前沿、最鲜活的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实地操作心理学的前沿研究、体验经典心理学原理的发现过程,与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发现。

 

  正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多年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经验使她意识到:认知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结合将是心理学中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全新领域。而华东师范大学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和培育,则为郭秀艳及其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自2007年开始,郭秀艳带领团队将研究视野逐步拓展到认知心理学、神经影像学和物理学等的交叉学科——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中的“社会脑”这一核心问题的探究上。

  “社会脑”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理解他人并且与他人互动时所激活的特异化的脑区回路,它经过人类社会长期进化而来,并受到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近年来,他们的研究已围绕自我、共情、公平感等社会认知中的关键问题深入地探讨了“社会脑”网络的情境敏感性,为人脑功能的文化特异性和可塑性提供了较为确凿的新证据。

  悉心培养优秀后辈

  郭秀艳自始至终都高度重视心理学实验课程的讲授和建设工作。迄今,她共出版了3本“实验心理学”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她的主持下于2012年获批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郭秀艳用朴素的话语讲述了她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关系的理解:“自己起初做科研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把课上好、无愧于学生的尊敬;结果上好课又实实在在地培养和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走进她的科研团队,进而也让科研走得更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