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南京大学教授风笑天:科学精神是社会研究的立命之本
2015-01-29 作者:吴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科学精神是社会研究的立命之本

  ——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风笑天  

  “如果要达到总和生育率为2.1的生育更替水平,我们的生育政策或许要向‘一方为独生子女者就可生育二胎’的方向大步迈进,并逐步过渡到完全放开生育二胎。”这条看似对近年广受关注的生育政策调整做出的点评,其实是出自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风笑天在2004年发表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一文。作为第一批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学者,风笑天以独生子女研究和关注社会研究方法为人所知。

  持续研究独生子女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与我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一代人,而由他们及其家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相关现象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987年,风笑天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博士时,就在导师袁方先生的指导下,以独生子女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由此开始了他的独生子女研究。

  当时的独生子女研究,多是在微观层面探讨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教育问题和社交生活等,还没有扩展到社会大背景中去。风笑天认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明显的社会印记,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以多学科的分析框架来进行探讨。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和生育政策的不断变化,风笑天在持续关注和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研究的重点从独生子女教育、家庭结构、社会化发展逐渐过渡到独生子女的婚姻、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等方面。

  在研究中,风笑天注重深入基层收集第一手资料。他先后开展了14项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原始调查数据。在读博士期间第一次开展独生子女调研时,他独自一人跑遍了五个城市的几十所学校,有时还会被门卫当作推销员,拦着不让进。

  重视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探讨

  风笑天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研究方法。从1985年开始读硕士研究生,他就开始了社会研究方法的探索,并于读博士期间完成了第一本方法论著《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

  谈及关注社会研究方法的缘由,风笑天告诉记者,这跟他本科学数学有关。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让他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带着这种思维去做研究的习惯。风笑天认为,应把研究方法当作研究对象来研究,这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种研究既要有纯粹的方法论的探讨,也要有具体的、面对现实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的探讨,还要有对方法应用问题的探讨。

  至今,风笑天已经编著与社会研究方法相关的著作或教材10余本,撰写专题论文30余篇。风笑天告诉记者,在编写教材时,他也在不断地学习。“每次到国外,一看见书架上出现‘research method’,眼睛就亮了,几乎每本与之相关的书我都会去翻阅,每次访问也都会带回一些这方面的论著。”

  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无论是研究独生子女现象,还是关注社会研究方法,重视学术研究中的科学精神是风笑天进行研究的特色。他认为,科学精神是社会研究的立命之本。科学并不一定意味着定量或精确,而是意味着逻辑、严密、实事求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探索,社会研究必须遵守逻辑性要求,必须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而作为一种经验的探索,社会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许可。同时,研究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将是社会研究最重要的保证。

  一方面,风笑天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很少人云亦云。对于感觉不严谨或不正确的研究结果或观点,他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普遍认为“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然而风笑天通过调查却发现实际并非如此。在此后持续进行的研究中,他也发现,“独生子女性格不好、离婚比例高、社会适应性差”等负面评价,也大多和现实不符。为此,他专门发表文章指出了大众媒介在建构这些不正确认识方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风笑天也非常重视其他研究者对自己论文的质疑,在同其他学者进行商榷的过程中,既坦陈自己研究中的不足,同时又有理有据地对其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在他看来,这种质疑和回应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争鸣,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和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