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界关于健全学术评价制度、完善评价体系、规范评价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给全国学术界搭建一个探讨学术评价问题的平台,我们创办了“学术评价”版。
“学术评价”版于2014年4月18日正式与读者见面,至今已刊发19期。本版通过“专家视点”、“人文睿思”、“一家之言”、“他山之石”、“记者观察”等栏目,邀请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如何规范学术评价、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等问题,引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学术评价研究领域专家的鼎力支持。在新的一年,“学术评价”版将继续前行,不辜负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关心和支持。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学术评价”版迎来了首次“年终盘点”。自4月18日开栏以来,“学术评价”版始终以“为我国社会科学权威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良好建议”、“为关注学术评价事业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为宗旨,反复斟酌,精心构思。回首望去,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有如此之多的学者,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展现他们关于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彰显特色
着力呈现学术评价领域的“中国声音”
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高翔所言,“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学术的是非得失最终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评价。构建中国学术评价体系,对国外评价方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该借鉴的借鉴,该抛弃的抛弃,同时,要立足中国学术的实际,制定自己的评价标准,不片面追求与国际主流学术评价体系接轨,更不能‘削足适履’。在此基础上,还要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审视国际学术风云,辨明是非,明确高下,对学术的未来走向发出中国学人自己的声音,这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应有之义”。
致力于呈现学术评价领域的“中国声音”成为“学术评价”版的主旋律。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有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和国际主流学术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提升贡献中国思想、中国经验、中国智慧。”高翔如此强调。
从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入手构建评价标准。“以学术研究成果被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主管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企事业单位所采用为标准,用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学术研究的价值,从而确立学者、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的学术地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何明星如此希冀。
建立合理的外文学术成果评价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各科研单位应当抛开对形形色色的外文期刊先入为主的认识,而去对国内学者发表外文论文的内容本身进行直接评价,并赋予其在中文期刊评价体系中相应的位置……对于能够达到基本学术水准门槛的外文期刊发表成果,国内的期刊评价体系是有理由在工作量及学术贡献统计等方面给予同中文核心期刊近似的地位的。与此同时,鉴于并非所有外文期刊或优秀外文期刊上的任何一篇论文都具备很高的学术性……也没有必要过分推崇用外文发表的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吕厚量如此提倡。
改革现有评价体系,要与提高学术品质并行。“须知,从事学术研究需要有长期积累……深刻认知学术成果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创新品质和经得起检验的论证与表达,而非简单重复的拼凑与敷衍。”《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如此献策。
这些真知灼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者的坚定立场和学术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科学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当能赫然凸显中国学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集思广益
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贡献智慧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邸乘光道出了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不易:“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涉及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而且每一个方面又都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体系,这就决定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术评价”版对此有着深切的认识。于是,通过多样化设置“专家视点”、“一家之言”、“他山之石”、“人文睿思”等栏目,我们悉心为当代中国学术评价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行评议制度是一种西方学术期刊界普遍采行的方法和规则,被引进中国之后,对我国学术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为此,“学术评价”版策划了一期专题,以飨读者。
无论是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副主编刘京希提议,“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新型同行评议制度”;还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刘钊建言,“必须通过约束审稿、提高编辑的责任、期刊的共同维护和完善、建立学术创新保护机制和评审的部分或全部公开”,促使同行评议“真正成为严格审查研究论文科学的‘金标准’”;抑或是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宋玉波和彭卫民建议,通过“破除指标化评价的迷思”、“弱化评价或分级对期刊的主宰”、“破除期刊与投稿人之间的负和博弈”、“抵制学术生产中的权力介入”等举措,提升同行评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都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界同仁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同行评议积极作用的积极探索。
针对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的各种智库,“学术评价”版及时关注这些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其评价问题。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何绍辉一语道出智库成果评价的“玄机”,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做到“定量与定性”、“即时与延时”、“行政与学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推动智库研究成果的学习、宣传与转化,才能发挥智库评价在智库建设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研究员郭建宏指出,作为德国开展科研机构评价的先行者,莱布尼茨学会“重视科研机构评价,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研究水平的作用”、“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诊断科研机构的运营状态”、“注重专家定性评议的作用,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专业性”、“评价方与被评方互动沟通,寻求独立性和交互性的平衡”等诸多理念和做法均能为我们带来有益启示。
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的刘茵雅则“根据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察跨学科研究的评价”:“宏观的标准包括从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微观的标准则包含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和知识发展等方面。”
这些思想集萃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正如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学见在写给“学术评价”版的信中所言:“每每读到这些内容,心灵上总会产生强烈的震撼,让我在浮躁中沉稳,在功利中宁静,抒写好自己的学问人生。”
继续前行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完善自我
经过9个月的成长,“学术评价”版日趋走向成熟,无论在栏目设置还是文章内容上,都力争做到全面周到、突出特色,使之真正成为学界讨论构建权威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平台。然而,我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提高。
加大对学术评价领域重大事件的报道和选题策划,是2015年“学术评价”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目前,已有多位学者专门来信表达他们对《评价报告》和《指标体系》的肯定。此外,对于其他有关学术评价的重要学术活动,我们将以专题策划、记者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国际先进经验的借鉴,“学术评价”版从创刊伊始就开辟栏目,专门介绍国际学术评价体系概况。由于时间仓促,今年见报的文章仅有两篇,为此,有学者提议,可以再多刊发一些国外学术界关于评价体系的相关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在明年的栏目安排上,“学术评价”版将作一些调整,适当增加关于国外学术评价领域的发稿量。
我们将继续前行,与学界同仁一起共同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