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 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挪用科研经费的事件曝光后,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李宁头顶一系列常人难以企及的光环: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克隆技术、转基因研究的学术领军人物,国家顶级科研基金的获得者,这位重量级学者竟然涉嫌将千万科研项目经费转移至名下公司,令人匪夷所思。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当前科研经费使用中频出问题之原因何在?是否具备有效的治理办法?在我看来,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环节。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私不分,公与私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来说明,以“己”为中心,犹如石子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公与私之间未有明确的边界。作为研究者,经过激烈竞争申请到科研经费后,往往将其视为己有,缺乏应有的规则意识、边界意识。这与公权私用、以公权谋私如出一辙。
其次,当前科研经费的管理体制有问题。科研项目的评审需要在公正、平等、竞争的健康环境下,以研究质量为学术优劣的唯一标准,同时项目申请与评审之间应当有严格的回避制度,而不能仅仅是形式回避。从李宁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宁既是重大项目的评审者,也是这些项目课题的申请人,形成了既当裁判员又是评审者的双重身份。同时,科研项目的零余额制,即到项目年度截止时间时余额会被行政部门收回,并且这还会影响到下一年度的科研经费下拨甚至额度申请,这就往往使得项目承担者在年底突击花钱甚至将余额转移至公司名下。人性皆有善恶,好的制度不让人们有贪腐的机会。政府主导型的科研评审制度抑制了科研竞争的活力与创造性,并且使基金的获得与权力、地位紧密相连,而不是以研究的实力与创新为基石。
由此可见,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本身也是紧密联系的,一言以蔽之,缺乏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管理。整治科研腐败与经费使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与方法,要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碎片式治理的方法,采取整体性治理,标本兼治,才能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先,注重科研人员操守意识的养成,明确各类科研基金使用的边界,即基金的使用范围,何者能用以及何者不能用。孔子云:“不教而杀谓之虐”。要形成基金项目使用的规则意识,优化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与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的主导性与积极性,使广大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中能如鱼得水,以研究为乐,这是至关重要的。以美国为例,科研基金的使用主要用于工资薪水以及实验器材(美国大学教授一般有三个月的薪水可从科研基金中获得,因为从学校只能拿到9个月的工资),另外则用于研究生的津贴以及会议所需。
其次,深化政府主导型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结果导向,通过市场力量进行深度变革,改变科研评审的行政化趋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客观、公正与独立是提升科学研究质量,形塑一流教育与科研的活力之源,舍此而科学技术的精进别无它途。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发起了“第五代计算机”的重大项目,一个庞大的拥有1000个处理器的并联式计算机,由于难以说服市场力量即工业家、银行家以及风险投资家的参与,日本外贸与工业省(MITI)投资4亿美元。欧洲的政府奋起直追,英国发起了Alvey计划,欧共体(EEC)发起了ESPRIT计划,结果欧洲和日本的纳税人在计算机科学上8亿美金的投资都失败了。成功属于美国,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产生了IBM、微软、英特尔、奥雷克尔数据库、苹果这样的公司,并产生了一系列打遍世界的袖珍计算器、微机、操作程序和个人计算机(PC)。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曾言:“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斯言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