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信者优先”即评价体系既要突出成果之可信性,又要突出社会科学研究之一贯性与社会科学学者之信誉性,避免因为学者身份导致的不同时期更换学科参与奖励等评价的现象。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离不开评价体系的构建,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又需要相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支撑。然现行之评价体系,不论其内容之丰匮、权重之多寡、方法之繁简,其根源仍在于西方文明,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源于西方之器物文明。由此产生的社会科学的人文性与评价体系的器物性之矛盾,实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之核心问题。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塑造中国特色“评价文明”并赋予评价体系以人文精神,使矛盾之双方逐步具备调和性并互促发展。笔者结合从事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的工作经验,认为塑造中国特色“评价文明”并赋予评价体系以人文精神,其关键在于思路及理念上的“四个统一”、内容设置上的“四个优先”和机制建设上的“四个避免”。
一
思路及理念上的“四个统一”即社会科学与评价体系之间的责任性之统一、人本性之统一、发展性之统一、多样性之统一。首先,社会科学之责任在于正视听、资政务、修民习、铸国魂。然既往之评价体系,例如某市优秀成果评奖之指标,包括成果发表级别、立项资助情况、转载引用采纳、社会反响、获奖情况五大类。直接观之,成果发表级别、立项资助情况还有获奖情况考察无法体现社会科学成果之责任性,此当前之弊也,亟须评价体系突出责任性。次之,社会科学之人本性在于针对同一现象可以得出不同结论,而这些相异之论因人而异、因时而宜。社会科学成果之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高低对错之分,唯“时势英雄”耳。评价体系之构建,如何最大程度剔除“时势英雄”之因素,乃成就其人本性之关键。再者,社会科学之发展性在于社会之发展、问题之变化、学科之融合、变量之增加等。不同的时期需要突出社会科学发展的不同内容,如改革开放之初或全面深化改革之关口,需突出理论创新之作用,而改革全面推进之时需推进实践创新等。评价体系亦需强化发展性,在不同阶段突出不同特征。仍以社会科学成果奖励评价体系为例,长期依赖转载、引用等,实乃器物文明之举,不仅导致寻租、垄断之存在,亦无法考察学术成果之实效和发展。最后,社会科学之多样性在于学科之别、视角之别、价值之别、文化之别等。评价体系之构建亦需尊重“四别”,强调多样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多元评价体系”并推进之,即有此意。但是兼顾学科之别容易,兼顾视角之别、价值之别、文化之别却很难。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社会科学之评价,因其文化差异,便难以放在一起比较。为此,与其放在一起不科学地对比评价,不如分开评价,既保留特色、维护多样性,又激励创新活力。
二
前述之“四个统一”,既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之问题,亦是构建之思路、理念。而实现“四个统一”,需要在评价体系的内容设置中突出“四个优先”,即求是者优先、求新者优先、求实者优先、求信者优先。“求是者优先”,即评价体系要突出社会科学成果的科学性、规律性和相对适用性,而短期性、时效性、评述性、阐发性之社会科学成果需次要考虑。“求新者优先”,即评价体系要突出成果之创新性、突破性,亦要突出人才之新,如在奖励评价中,要通过评价体系的创新打破老资格学者多届连霸一等奖、特等奖的局面,打破同等情况下因行政身份优先获奖的现象。“求实者优先”,即评价体系要突出社会科学成果的实用性、有效性甚至效益性。一项得到副省长批示并进而推动实际部门管理创新、政策创新的咨询决策成果的影响和作用,也肯定高于得到国家级批示却最终没有付诸实施的咨询决策成果。一句“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放中的指导作用胜过无数千言万语的长篇论述。“求信者优先”,即评价体系既要突出成果之可信性,又要突出社会科学研究之一贯性与社会科学学者之信誉性,避免因为学者身份导致的不同时期更换学科参与奖励等评价的现象。有的学者因为其行政身份,跨越多个学科进行学术活动、编写学术著作等。虽然其成果质量未必很低,但是这样的成果参与评价时,一方面模糊了该学者自身的学科方向,另一方面又压制了成果所在学科的很多研究人员,实应避免之。
三
实现“四个统一”,在评价体系突出“四个优先”的同时,还需要在评价机制方面做到“四个避免”,即避免短期评价、避免功利评价、避免重复评价、避免裙带评价。“避免短期评价”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成果真正起作用往往不可能在1—2年之内实现,以某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励评价为例,评奖对象是近两个年度的学术成果。试问上一年度年底之成果,实用性何以体现、创新性何以体现、科学性何以得到认同?为此,短期评价之现象亟须遏止。“避免功利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学术评价结果与工资、职级、地位相挂钩的现象,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评价的功利性甚至“暗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评价的学术性意义被冲淡,评价的公正性和可信性被质疑。“避免重复评价”针对的是当前社会科学评价层级过多、种类过多的现象,如对成果的单位评价、市级评价、省级评价、学会评价、部门评价,以及对社会科学人才的各种称号评价等,导致了“学术评价无权威、学术称号满天飞”的现象,亟待治理。“避免裙带评价”主要针对社会科学评价中的“老师评学生”、“师兄评师弟”、“领导评下属”等现象,即使匿名评价,但一脉相承的研究风格、“提前打招呼”等情况也导致了评价之不公正,甚至创新也被压抑。
基于“四个统一”、“四个优先”和“四个避免”之论述,就塑造中国特色“评价文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评价体系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积极推动事关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创新、机制创新的理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评价应尽量提倡远期评价,避免即时评价;三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评价提倡跨地域评价,尽量避免评价本地化、裙带化;四是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评价应着力突出“求是”、“求新”、“求实”、“求信”,尤其要突出评价对象的实用性,才是体现评价体系与社会科学责任性统一、人本性统一、发展性统一和多样性统一的关键。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