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术评价 > 文章详情
根据学科特点差异化评价学术生产力
2014-07-21 作者:杨敏/编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如何评价学术生产力,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重要话题。当前,学术成果发文量、文章引用率以及科研经费等通常被视为衡量学术生产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菲利普·阿尔特巴赫(Philip Altbach)看来,不能以固定的统一指标评价学术生产力,应根据学科发展制定差异化评价方式。7月18日,他在世界大学新闻网发表文章《在研究型大学什么是衡量学术生产力的标准?》(What Counts for Academic Productivity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就研究型大学中学术生产力的评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阿尔特巴赫说,当前学术生产力评价体系中,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文章引用率应用最为广泛。许多学术机构将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及文章引用率高低视作学术能力和成果的重要体现。尤其是用英语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更能让学者声名鹊起。因此,发表期刊论文成为了很多学者不懈奋斗的目标。

  有些研究型大学会对学者发表文章情况进行评分,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得分通常能够加倍,甚至不低于一部著作的得分。一些学术机构甚至将这些量化标准与学者的薪酬直接挂钩。有些学者的薪酬中的大部分得益于那些发表在同行评审或SCI期刊上的文章,依靠这些文章得到的薪酬几乎等于一个月的工资。在俄罗斯的一些大学,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的奖金数额甚至是学者基本工资的数倍。

  对此,阿尔特巴赫认为,SCI期刊主要侧重基础科学,作者国别也有限,不足以代表学术期刊整体。另外,过分重视期刊发文数量或质量,对那些知识传播仍以书籍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有失公允。这些领域的书籍很难计算其引用率、影响力,因此在评估过程中无形会弱化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的学术生产力。

  阿尔特巴赫表示,大约半世纪前,世界上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知识都刊载在少量的学术期刊上,顶级学术期刊具有非常大的选择余地。尽管当前传统的知识分享和传播方式仍占据主流,但互联网技术早已打破知识传播的地域和时空界限,全球知识网络的生产消费越来越多元化。另外,开放存取也为学术知识访问提供了新方式。这一系列变化都会对学术生产力评估产生影响,学术机构的评估方式也不能沿用旧法。

  除了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外,阿尔特巴赫说,一些学术机构还将研究经费视为评估学术生产力的重要标准。在一些硬科学领域,如生物医学、物理学等,大量研究经费是开展研究的先决条件,经费可以当做评估学术生产力的有效指标。不过,笼统地将经费多少视作评估所有领域的学术生产力、学术成就的标准就有失妥当。大多数科研领域中,要获得研究经费并不容易,可用的研究资源也非常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没钱就没成果”。研究经费数额的多少与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不呈正比。另外,不同国家在经费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通过经费评估学术生产力也要差别化对待。

  阿尔特巴赫称,评估学术生产力没有一劳永逸或者“万能”的方法。评价指标应根据学科特点来设定。当前的研究型大学要面对各种大学排名、政府拨款竞争、争抢优质生源等挑战,容易让研究型大学忘记其在本质上依然是一个教学机构,重点在教学而不在学术文章出版上。

  可惜的是,很多研究型大学要么对全球高校榜单趋之若鹜,尽可能要在这些榜单中跻身前列,完成自身“全球化”的要求;要么设定自己的科研任务或目标,很少将教学质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等作为评估学术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阿尔特巴赫说,这些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大学要铭记自身的学术使命,开展差异化评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