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思想简单地说,就是求实与创新。在我研究的服务经济领域内,引起怎样的影响,只能说,一部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一部分有待评说。”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白仲尧这样说道。几十年来,白仲尧研究成果颇丰,发表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约几百万字,代表作有《服务经济论》、《中国服务贸易方略》等。
为服务经济研究开疆辟土
白仲尧出生于1936年1月,儿时当过铅印厂学徒。1951年3月在成都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6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财贸经济研究所)工作。
20世纪80年代,少人问津的服务经济学开始进入中国经济学者的视野,白仲尧成为拓荒队伍中的一员。
作为产业部门,服务业同工农业的区别,不仅在于其主要生产无形产品,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品具有文化性质。服务业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既是前提,又是结果或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终极体现。因此,白仲尧提出,服务业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按其文化内涵的丰度,可分为文化产业、准文化产业和亚文化产业三类,把对服务文化的认识上升至新的高度。
对于文化的性质,人们看法不尽相同。有人将文化视为物,有“挖文化”、“卖文化”、“文化产业化”之说;有人将文化当作精神。然而,他们都没有把文化看作是人人参与的社会活动,未从社会活动的角度来讨论其性质。
白仲尧提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借助语言文字反映和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交往的内容和形式的活动。“我把文化当作一种社会活动,其性质自然由它的内在矛盾来决定。我认为文化内在的基本矛盾是社会性和个别性、意识性和实践性、先进性和落后性。其中,先进性和落后性的矛盾经常是决定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白仲尧告诉记者。
白仲尧认为,文化服务的劳动者——文人,专门为他人文化活动提供服务,而文化服务业或文化产业同其他服务业一样,是生产服务产品的服务行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之中深藏着文化的基本矛盾。特别是文化的先进性与落后性的矛盾时常显露在文化产品之中,是党和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依据。文化产业也存在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是文化服务监管部门的职责。
“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1986年,白仲尧在《试论全民所有制改革的具体形式》一文中谈到,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私有制自产生以来,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采取不同的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必将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因此,白仲尧提出公有制在发展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具体形式,并建议建立国家资源委员会。2003年3月,国务院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白仲尧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术思考并不止于此。1980年,他提出建立农工商联合的丝绸企业时,人们还有所异议,但1982年2月全国丝绸总公司成立了;1981年,他提出以利润为核心的商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不妥,几年后便不再推行了;1985年,在张卓元主编的《我国流通部门的发展战略》一书中,白仲尧提出“服务业要翻三番”(即1986—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11%),虽然实际增长10%左右,但可以说,此结论绝非妄言。
谈及学界的未来,白仲尧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他表示,青年是未来,“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他对青年学者提出三点期望:一是立志。有志的人像常青树。要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人民做学问。二是深入实际。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实践出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基层实践。三是勤学苦读。只有专业研究得精深,知识涉猎得广博,感觉才敏锐,思路才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