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工专业化的社会,现代科学是分科治学,我们应尊重同行专家评价,将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权归还同行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尊重同行专家的意见,而不是“走程序”。
目前,以论文发表数字量化的社会科学评价方法,因为行政的方便,具有可操作性而被普遍采用。但是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以简单的数量认定,而是需要质的突破。质的提高需要科学的分类评价,从实践应用性检验、原创性要求、社会的反响度等多方面评价。首先,应尊重同行专家的评价。但是,行政领导具有制定评价标准、安排评价程序、执行评价政策、决定评价结果的权力,所以目前同行专家评价仅仅是一种参考,最终结果还是以行政评价决定。另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非常细致,很难建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只好交到行政领导手里,让行政领导更为方便地对社会科学进行学术评价。而国际惯例则是同行专家评价,因为只有学科内的同行专家最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情况,最具有学术评价的资格。
实际上,目前许多单位的同行专家评价仅仅是走个程序,最后还是由行政权力决定。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演化为在同行评价基础上的行政会议评价,不同学科背景的与会人员的短暂会议,取代了同行专家的独立评判与思考,取代了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科学评价的多学科性让位于权力的高度一致性,社会科学专业评价进入了被评价专业的盲区,权力和利益使人们失去了对不同学科的敬畏感,失去了学科的专业边界。严谨、细致的学科评价演化成为了数论文篇数的十进位加法计算。可以说,科研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去行政化工作步履维艰,急需制定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简单易行的、权威性的、不分学科的评价标准,可能是一组计算公式或者一张表格,以解决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复杂性与多学科学术评价的难题。
在高校与科研院所,对社科类教师的评价体系直接与社会科学学科标准评价有关。数字量化是行政裁决权最为简单易行的一种方法,行政领导严重关切任期内的学科排名情况,这关乎“面子”与政绩。学术论文与课题必须要为学科排名服务,要评职称的人员则是创造“学术GDP”的主要劳动力。在“学术GDP”的指挥棒下,学术论文要量化,期刊与课题要等级化,教师沦为“学术民工”,教学工作量的权重在职称评价体系中被淡化。不管什么专业的教师,一律以论文要求,教师上半年的任务是填表报课题,然后是等待,陷入不给予任何答复的绝望之中;下半年是报成果,填表格要好看,还要讲究技巧。上课的教师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然而教学与职称评定关系不大;发表在非学校指定期刊上的论文一律以零分计算,发表在自己学校的学报上的论文不管多少一律只算一篇。苛刻的清规戒律限制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因长年上课、论文数量不够而得不到晋升的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当前的社会科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论文形式,以文字表述为唯一的方式,以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与课题级别论英雄,而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却被无情地抛弃。论文数量为学科排名服务,以牺牲教师发展为代价,以牺牲教学与学生培养为代价,这种杀鸡取卵、以官本位排名取代学本位的社会科学研究常态,已经成为提升学术质量的制约因素。
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工专业化的社会,现代科学是分科治学,我们应尊重同行专家评价,将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权归还同行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尊重同行专家的意见,而不是“走程序”。行政部门要有勇气为学科服务,而不是简单地制定规则,不懂装懂地评价学科。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不同特点,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考虑到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提升,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多样性,考虑到解决社会的问题。只有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