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法学 > 文章详情
有必要立法应对否认战后秩序行为
2014-02-25 作者:胡德胜 来源:法制日报环球法治

  近几个月来,日本国内代表军国主义的右翼势力日趋猖獗,以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政客不仅将包括战犯在内的侵略者奉为“为国捐躯”的英雄进行参拜或祭奠,否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罪行,而且将盟军对侵略者的打击行为污蔑为罪行,乃至声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盟国限制侵略国家的行为违反国际法,进而发展到试图推翻战后国际秩序基石的法律文件。中韩等国政府通过多种道渠或方式在多种场合对否认和美化二战期间日本罪行的言行进行了抗议、谴责、反驳和论战,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爱好和平人民的有力声援和支持。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抗议、谴责、反驳和论战未能有效遏制否认和美化二战期间日本罪行的言行。首先,安倍晋三之流去年年初抛出“侵略未定论”和修改“村山谈话”精神之后,这种言行在抗议、谴责、反驳和论战中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嚣张。其次,在其他国家的官方表态中,对日方言行的反映多是“遗憾”、“失望”、“希望注意”、“表示忧虑”之类,措施根本谈不上严厉。再次,在许多国家,爱好和平人民对中韩的声援和支持力度远远大于官方的,特别是在那些与日本有密切政治、军事或经济关系的国家(如美国和菲律宾等)。最后,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日本右翼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及其政府篡改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日渐增多,而不是日趋减少。如此发展下去,舆论战难免将让人生厌,被认为是口舌之争。或许,这正是日本右翼势力和政客的策略,中韩两国似乎正在中招。

  明年是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下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军国主义和政客势力正处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巨大谴责声中,连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盟友的美国也用“失望”来表示最高度的不满。

  值此时机,中国实有必要以维护奠定战后国际秩序基石的法律文件为目标,制定一部法律,反对和制裁一切美化二战期间德意日罪行、诋毁盟国和盟军反侵略行动、否认奠定战后国际秩序基石文件法律效力的言行,遏制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嚣张的趋势。

  制定这样一部法律的必要性在于:第一,为抗议、谴责、反驳和论战增加法律支撑,促成其具有系统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第二,对一切否认和美化二战期间德意日罪行的境外言行者实施黑名单制度、限制或者禁止其入境。通过这些措施,一则可以限制这些不法者的自由空间,二则可以让作为政客的这些不法者在其国内选举中缺乏支持。据日本驻外大使文章,日本政要过去参拜靖国神社达60次之多,招来的抗议不痛不痒,参拜者反而更有人气。这就是安倍晋三为什么对其第一次任首相时未能“拜鬼”而“悔恨至极”的原因;第三,由于长期以来日本官方审核的历史教科书对于日本侵略他国的罪行进行颠倒是非的表述、粉饰丑行,导致以宣扬军国主义为目的、歪曲或片面解读历史的“错误史观”在日本广有市场、甚嚣尘上。这部法律的制定可以促进日本深刻反省历史、清算军国主义罪恶。

  制定这样一部法律的可行性在于:第一,在国际上有大量先例支撑。例如,针对否认或者美化纳粹历史的言行,欧洲有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近20个国家在法律上规定了制裁措施。例如,德国通过众多法律条款,规定对否认、宣传和美化纳粹理论或行为的言行进行制裁。对那些对纽伦堡审判裁决结果和前提提出质疑的人,法国《新闻自由法》规定了刑事制裁。奥地利制定了以1945年《禁止纳粹法》为龙头的一系列法律。拥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在其《反种族主义和仇外框架决议》规定,对否认或严重歪曲纽伦堡审判正当性的言行予以刑事制裁。美国众议院2007年通过第121号决议,敦促日本政府以“明确无误的方式”正式承认其在二战期间强征亚洲等国大批妇女为性奴的罪行、表示道歉并承担“历史责任”;第二,目前除了日本之外,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敢于或者愿意公然否认奠定战后国际秩序基石文件(如《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德黑兰宣言》、《波茨坦协定》和《波茨坦公告》等)的法律效力。

  欧洲的实践表明,法律在促使欧洲人正确认识二战历史以及吸取教训防止人类悲剧重演的心态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和政客否认和美化军国主义罪行的言行,制定法律予以反对和遏制,维护奠定战后国际秩序基石的法律文件,符合国际公认的法治理念,是我国的国际道义担当、法律担当和大国责任担当的体现。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