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在长安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精简的揭牌仪式之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构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大学举行。项目首席专家、长安大学党委书记杜向民带领课题组成员一起做了详细汇报,以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朱正威为主席的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评议。
科研评价搞好 才能繁荣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逐步取消了行政评议的做法,采取同行评议等国际通用方法开展了科研评价。课题组认为,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评价紧密联系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强化注重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质量评价导向,在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受制于评价这个工作的自身特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仍然在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程序以及非学术因素干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努力构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评价对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导向、激励与诊断作用。
自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科研成果的评价工作愈发显得任务艰巨,有关文件对此多次强调并提出具体要求,2011年11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明确提出“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以及“完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等意见。在去年9月23日的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工作简报编发了《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分类评价保障体系》一文,这篇由杜向民、蒲济生、刘兰剑、樊建强、代建鹏等五位学者撰写的文章,对哲学社会科学分类评价顺利实施的基本思路做了解析,对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分类评价体系的具体保障措施提出建议。
给同行评议辅以科学的约束机制
课题组认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众多且划分标准多样,应按照每个学科各自特点,细化到每个学科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及权重,组合不同的评价方法,实现真正的精细化评价;关于评价的基本思路,应以客观定量评价为基础、以同行评价为核心以及综合两类评价结果而形成评价结论。课题组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分类评价总体制度框架应是“同行评议与科学计量相结合”,在此总体框架之下,按各自功能不同,可再细分为平台性、过程性及反馈性三类基本制度。
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原则及精神,课题组正致力于按照“同行评议为主、文献计量为辅”的评价思路,设计一套符合实际的、相对科学可行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课题组正探索以学科为基础,以成果为对象,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并坚持“同行评议为主、文献计量为辅”的原则,遴选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他们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将采取“指标通用、分类设置权重”的思路,并利用“归一化”拟合同行评价结果和文献计量评价结构。课题组认为,应该建立针对同行评议专家的约束制度,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价结果的“后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以有效规避专家评价中的随意性。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提出三点建议:研究思路还应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要根据需要进一步凝练,突出重点;根据本课题特点,专家组认为应该加强调研,建议在经费预算中适当增加调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