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标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人民大学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刘亚,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系主任李健,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裴平及学院副教授方先明,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卓志及金融学院副教授周铭山,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忠明,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邢天才,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及金融系副主任丁俊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杰、院长助理王芳等小组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标小组”组长陈雨露教授主持。
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王芳副教授首先基于问卷调查报告,简要汇报了金融学类专业“国家标准”的研讨情况。她介绍,在培养规格与目标问题上,学分要求与素质、知识、能力要求的有关评价标准仍存在调整和完善的空间。在总学分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学分结构可进行优化,尤其是单独考虑职业道德、团队组织管理能力等权衡准则。在课程体系方面,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本次国家标准制定中的重要内容,为此,工作小组初步拟定了两套方案供大家商讨:一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专业核心课具体课程,给定总学分最低要求;二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出基于专业必修课程、支持率较低课程及个别补充课程的推荐书目表。王芳副教授还展示了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毕业论文教师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调研报告。
张杰副院长对本次调研工作进行了总结。他在肯定“国标小组”此次调研中高效工作的同时,也指出了调研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调研对象样本数量少,涉及面窄、代表性弱。工作小组仍需加强与各委员单位尤其是与偏远地区兄弟院校的联络与沟通。二是本次调查问卷只是基于原有金融学教学蓝本规范,针对现状做了相应的调整设计,较为粗泛。
随后,卓志、刘亚、裴平等各位小组成员就“国家标准”设置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场嘉宾从问卷的多样性、针对性,国家标准的分层和目标,以及立足标准的特色办学等问题展开交流。与会成员在认真的讨论后就国家标准制定问题达成共识:国家标准并非评优标准,应立足现在、把握将来,并保证一个基本的规格与口径,同时还需要守住各领域、各方面的底线。“国家标准”在督促绝大多数高校制度建立符合标准的同时,上不设限,各个学校可立足本校特色进行办学。
在关于核心课程和学分结构的设置上,陈雨露校长创造性地提出“精实课堂教学”的理念,即适当降低专业基础课学分占比,为大多数同学提供跨专业学习的余地和条件,提高学习能动性。他还提到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在教师聘任机制上做出的调整,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大学优秀教师队伍的建立。
陈雨露校长作总结发言。他希望各位委员及众高校能齐心协力推进金融学类专业国家标准建设,金融学类专业国家标准设置应体现出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并建议诸兄弟院校联盟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有分工、有共享,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认同。陈雨露校长最后还简要陈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及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