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多维度;受基因影响但可以后天培养;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人的不同能力形成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处于优势的儿童和处于劣势的儿童能力间的巨大差异在上学之前已经产生;家庭对于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学校的作用取决于父母对于学校的选择和对孩子在校期间的支持程度。根据能力特征建立的动态能力形成框架有助于认知多维度的不平等。而在政策含义方面,关键的问题在于:何种能力会促进生活繁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为了形成这些能力,在何时干预及如何干预是最优的?应该超越处理效应本身而去关注其产生的机制,进而比较不同的政策效果和制定新的更有效的政策。
近期关于代际流动与不平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文献中使用了大量的处理效应,但对于其背后的机制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近期研究发现,个人和不同社会经济阶层之间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差异在生命早期即已产生;不同社会经济阶层之间能力的差异与其家庭投资和环境的差异相伴随;人在幼年时期存在成长中的关键和敏感阶段;旨在帮助劣势成人的职业培训和教育项目收效甚微,而针对劣势幼儿的投资则收益较大;如果早期投资没有伴随着后继的投资,其效果会削弱;信贷约束对于儿童成年后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信贷约束何时对儿童家庭有实际的影响;社会情绪能力(非认知能力)能够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父母对于如何培养儿童所知甚少,而在劣势家庭中这种问题尤为突出;早期的因素对成人健康有重要影响。文献中众多的处理效应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但是产生这些作用的机制却并不明了。
针对不平等和人的发展建立统一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将有助于了解处理效应背后的机制。研究表明:一个核心的低维度的能力集合可以解释多方面的社会经济产出;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很重要;生物特征和健康对生命周期内的成功与发展有重要作用;能力与基因有关,但同时也受投资和环境的影响;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和敏感阶段较早,而非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和敏感阶段较晚,具体时间因生物特征不同而不同;不同社会经济阶层间两种能力的差异都产生得较早;认知能力的持续性强一些,而非认知能力的持续性较弱;许多干预都是通过培养人的非认知能力而进行的;以培养认知能力为目标而对青少年进行的干预收效不大;针对儿童、在校生和青少年的辅导项目,其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情感上的依附,金钱本身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以上结果使用动态状态空间框架进行模型化之后,可以综合多方面干预的效果来帮助制定政策,并有助于理解人的发展背后的机制。
这一研究框架是对剑桥大学Sen教授的社会公平理论和哈佛大学Becker教授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的综合与扩展。学者们可以利用这一框架整合多方面的研究来理解不平等,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政策来减轻不平等。生命周期中不同策略的有效性、信贷市场与父母约束对不平等的重要性应该得到更多重视,人们应该从仅仅使用收入这个标准来衡量人类繁荣和收入分配,转向对不平等作更广泛的理解。(第1375期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