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承办的“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暨培养单位院长(系主任)2013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远望楼宾馆顺利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处处长唐继卫,教指委主任委员吴晓灵,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吴晓求、王广谦,教指委秘书长庄毓敏,教指委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名)刘亚、刘少波、朱孟楠、朱新蓉、邢天才、宋逢明、李心丹、戴国强等出席会议。全国金融硕士培养单位院长(系主任)及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部分教师等近150位嘉宾参加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王广谦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致辞中对国务院学位办将金融教指委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表示感谢。他指出,金融教指委秘书处工作人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认真工作、创新工作,努力为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的培养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一贯支持秘书处的工作,今后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推进金融教指委秘书处工作。陈雨露校长表示,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是一项新的事业,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目前,中国处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之中,需要一批理论功底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的金融专业人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应当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金融硕士核心教材课程的发布和硕士专业学位办学经验的交流”是本次会议的主题,相信通过交流,能够为提高我国金融硕士的培养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处处长唐继卫在讲话中指出,2013年是中国学位教育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的办法》、《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基本明确了专业学位是中国学位制度中的一个基本类型,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应当协调发展。从长远看,继续扩大硕士层面的专业学位规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研究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贯彻这两个文件的精神,国务院学位办在下一阶段要将专业学位改革,特别是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他强调,金融专业硕士设置的时间虽短但发展很快,他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在广大的培养单位的努力下,金融专业硕士能够逐步形成符合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吴晓求教授在讲话中阐明了本次会议的主题、金融硕士的培养模式和理念,并结合教材写作分析了金融硕士的知识体系,对下一步的案例库建设做了构想。
教指委秘书长庄毓敏教授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教指委在2012-2013学年所做的9项工作,并对2013-2014学年的工作做了部署。她强调,接下来教指委将在保持原有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启动案例库建设和质量评估两项新工作。
在教材的发布环节,吴晓求教授、李心丹教授、朱孟楠教授、刘莉亚教授、周铭山教授分别就《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投资学》、《公司金融》、《衍生金融工具》等5本教材的写作、特色与特点一一作了介绍。
主题报告环节由教指委委员刘亚教授和宋逢明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郦金梁、香港大学金融硕士项目主任汤勇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委员会主任冯玉军分别作了题为“清华大学MBA项目经验介绍”、“香港大学金融硕士项目经验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特色办学经验介绍”的主题报告,与参会者分享了三大高校在专业学位项目上的办学经验。
教指委主任委员吴晓灵教授做总结发言,她指出了金融专业硕士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几项任务,即需要共同努力探索适合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道路;要加强理论研究,确保授课、指导的正确方向;认真研究“教育改革”这一重要议题。
与会者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会组织工作到位、主题明确,了解了专业学位的宝贵办学经验,并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专业学位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