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性的文学批评为很多评论者所关注,但批评界对个性批评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我以为,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体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然而,并不是与众不同的批评就是个性批评。譬如,多年前,何满子攻讦金庸武侠小说,写了一篇名为《破新武侠小说的新》的文章,把武侠小说作者喻为“三陪女”、“发廊女”、“洗脚女”,作者从头到尾坚持一个原则,即不读金庸,也可批评金庸;不读传奇文学,也可批评传奇文学。在我看来,何满子先生不读金庸却批评金庸,其批评文章是不具有学术价值的,至多只有情感价值或情绪价值。
文学批评首先要尊重并依赖文本,脱离了文本的批评,不仅不是个性批评,而且偏离了文学批评的要义。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之际,朱大可、王朔等人针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散文作品进行批评,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与其文学文本毫不相干的批评,只着眼于个人情感的宣泄,而忽视了严谨的学术探究。
离开文本谈批评,无论观点如何新奇,皆非个性批评。个性批评,要求批评家坚守学术正义和良知,寻求有独特认知价值的批评话语和范式。所谓认知价值,即批评者的认识、看法是独特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而不是拾人牙慧,说些“正确的废话”,毫无己见。好的个性批评理应具备相当高的“范式”意义。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一切科学革命都必然要基本上牵涉到“范式”的改变。比如,就鲁迅研究来说,每年生产的论文很多,但是真正具有独特认知价值的却不多,传统的鲁迅研究已面临“技术的崩溃”,要继续发展就必然要有新的“范式”引导,为此,王富仁提出了“文化守夜人”概念,汪晖理出了“历史中间物”,另辟蹊径,试图走出传统鲁研之窠臼,从文本中找出新意,建立新的研究“范式”,由此也成为富有个性的批评。
只有通过学理性的、逻辑性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批评家们才可能进行有独特认知价值的个性批评。在散文批评中,当批评家们还停滞在对散文文体、散文思潮等方面的研究时,柯汉琳就已提出“思想散文”的概念,开始了新“范式”的散文研究。
总之,有独特认知价值的个性批评是有意义的批评,但批评者要做到个性批评却非易事。只有正确理解“个性”,注重知识积累,勤于理论思辨,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了相当高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寻求有独特认知价值的个性批评才成为可能。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