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玄学“言意之辨”与语言的转向及其意义
2013-08-09 作者:蔡彦峰 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08日 11 版)

   “言”“意”是魏晋玄学的基本范畴,魏晋玄学正是以“言意”关系的探讨为基础而建立的,同时玄学又进一步促进了“言意”观的发展。从残存的文献资料和零星记载可看出当时在“言意”问题上的激烈争辩,如嵇康有“言不尽意”论,欧阳建有“言尽意”论,殷融有“象不尽意”论,王弼有“得意忘言”论,王导有“言尽意”论等。但是在玄学的思想背景下,这一时期的“言意之辨”最重要的意义,是接续了老庄探讨语言与本体关系的“言意”观,并将这一问题推进到本体层面的理论高度,因此“言意之辨”也成为注重本体思辨的玄学清谈的一个重要论题,促进了“言意”观的发展。

  玄学贵无贱有,因此在“言意”关系上重“意”而轻“言”,这一点在王弼“得意忘言”论及嵇康“言不尽意”论中都体现得很明显。比较特殊的是王导,《世说新语·文学》载王导“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王导所言三理皆是当时玄言清谈之主题。但是在“言意”问题上,王弼等人认为玄学本体是绝言超象的,因此王导“言尽意”在当时玄学思想背景下可以说是比较新奇的。从王导等东晋玄学名士的清谈中,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当时的兴趣所在,并由此了解王导“言尽意”的基本性质及其意义。《世说新语》有几条关于玄言清谈的记载颇值得注意,如《文学》篇: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捨瑁??侧涤蕉?抑?溃?槐嫫淅碇??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