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构建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2013-08-08 作者:查佐明 刘慧 来源:苏州大学
 构建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以苏州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见习团为个案

苏州大学  查佐明  刘  慧[1]

摘  要:苏州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见习团”历经六年的发展,总结出一套常抓不懈、常做常新的经验模式,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其选题具有时代性、实践突出可持续性、成果彰显应用性、影响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和校地共建、齐抓共管、配套保障、评估考核、成果转化的经验对构建“三下乡”活动工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下乡”;苏州大学;“村官调研团”;长效机制

 

自1997年中宣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下发以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三下乡”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类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历经16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对“三下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下乡”活动要真正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就要不断总结经验,探寻模式,构建长效机制。

一、“苏大村官调研团”的实践

苏州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见习团”(以下简称“苏大村官调研团”)成立于2008年,自2008年以来,连续六年赴苏北连云港、宿迁等地开展“三下乡”活动。2008、2009年分别获得江苏省“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称号;2010、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三下乡”活动重点团队,并被苏州大学授予“五四青年奖”,还先后荣获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苏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中央、省委、教育部主要领导曾批示肯定调研团的工作。

1.选题具有时代性

选题是“三下乡”活动的方向,一个好的选题必须契合大学生特点,体现时代特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江苏省自2007年选聘1011名大学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之后,2008年又实施了“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全国也在这一年实施了大学生村官工程。大学生村官能否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高校、地方、社会和在校大学生都很关注。经过充分论证,“苏大村官调研团”的实践主题最终确定为“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工作机制”(2009)、“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2010)、“大学生村官社会管理创新行为”(2011)、“大学生村官留任因素”(2012)、“村官梦的调研探索与解析”(2013)。

2.实践具有可持续性

组织一次实践容易,连续就某一类问题深入研究不容易。20087月,“苏大村官调研团”师生15人到灌南县开展“三下乡”活动,召开了地方领导、大学生村官代表等座谈会4场,深入6个乡镇及其下属村落调研,向百禄镇大学生村官赠送“三农”图书200册。20097月,“苏大村官调研团”师生10人赴灌南县、响水县、涟水县、沭阳县、新沂市调研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20107月,“苏大村官调研团”师生17人赴连云港市下辖的灌南县、灌云县、东海县、赣榆县调研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问题,召开12场座谈会,走访8个创业基地,发放问卷570份,还在灌南县设立“农家书屋”。2011年,师生们分别深入到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连云港市灌南县、宿迁市泗阳县等地,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从村级政务、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事务四个维度深度调研了大学生村官的社会管理创新行为。2012年、2013年,师生们分别来到泗阳、惠山,对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比较调研……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苏大村官调研团” 依托人才、知识等优势,共组织100多位师生赴江苏10多个县市进行80多天的调研走访,体验村官生活,总行程1万多公里,开设近20场专题讲座,帮扶3000多名大学生村官。

3.成果具有应用性

 “苏大村官调研团”完成的调研报告起到了资政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作用。2008年9月,省委书记梁保华在“苏大村官调研团”完成的《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以苏北灌南县为个案》上批示,认为报告“对于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与办法有参考价值”,并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加以研究,对切实可行的建议予以采纳”。2009年7月10日,梁书记给苏大村官调研团回信称赞“老师、同学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010年4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实践团的来信摘要上批示“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给以鼓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作了重要批示。这些调查报告都已成为江苏省有关部门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决策的重要参考。2010年,研究报告还入选《2010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4.影响具有广泛性

    一是获奖层次高。2009年,“苏大村官调研团”完成的调研报告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江苏省特等奖;二是新闻宣传好。调研团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仅2011年以来中央新闻媒体就多次聚焦学校服务大学生村官工作。2011年8月24日《光明日报》“探索”专栏、9月6日《科技日报》“本期关注”专栏、9月1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头条”、10 月10 日《中国教育报》“改革探索”专栏,2012年9月21日《中国教育报》二版头条、10月31日《中国科学报》校园版分别刊发长文介绍“苏大村官调研团”经验和工作成果,5篇报道总字数近1.5万字,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三是大学生村官和在校生认可。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连云港市“十佳”大学生村官刘荣华说:“苏大村官调研团5次来调研,不仅给我们送来了实用书籍,还邀请了专教授来做专题辅导,帮我们拓宽视野,释疑解惑。虽然我们身在农村,但是学校给了我们无限的动力。”每年实践归来,调研团成员都要举行“青春在实践中闪光”报告会,和在校大学生分享基层调研的体会。

二、构建“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

在工作推进中,“苏大村官调研团”探索出了五种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丰富与发展三下乡”活动的相关理论,提供了鲜活的实证素材,对相关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三下乡”活动,保障“三下乡”活动的持续发展,进而建立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基地化合作是基础

 建立一批稳定、长效、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和发展“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基础。其好处至少有三,一是为高校学生提供了熟悉农村基层,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培养大学生对普通百姓的深厚感情;二是高校教师带领优秀学生参与农村问题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学生也可以利用取得优异成果项目参加挑战杯等竞赛活动;三是高校能为接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联合开发新产品,优先、优惠转让科技成果,使基地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按照“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原则,2008年以来,“苏大村官调研团”先后在灌南县、响水县、泗阳县建立了“大学生村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大学生村官培养”等多个调研实践基地。时任灌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现任连云港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刘开山说,双方以基地为载体,全面加强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强化信息互通,共同推进创新,实现了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的双进共赢,为灌南县大学生村官事业的繁荣写下新的篇章,也为灌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光彩。

2.制度化建设是保证

要使“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得到确立并稳固化发展,就需要在实践的组织、实施、评估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良性运转。一是建立激励考评机制。把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党员发展等的依据之一,把干部、教师“三下乡”活动指导工作要计工作量,纳入晋职晋级考评体系;二是形成一套涵盖“三下乡”活动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程序。在活动准备阶段,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作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在活动实施中,有领导有步骤按计划执行,建立并完善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实践结束后,做全面总结交流、成绩评定、成果展示等,巩固活动成果,扩大受益面。“苏大村官调研团”取得的成效正得益于制度化建设的全面保障。每年学院党政领导必亲自带队赴苏北实践,数名教授多次赴一线指导,为地方带去数十场专题报告,直接听讲的大学生村官超过3000人次。团委老师在组织好“大众实践”的同时,推进“精英实践”,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实践团队中来,突出了“三下乡”活动“点”、“线”、“面”的结合。对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全方位、多途径的宣传推介,在奖学金评定、发展入党、升学就业方面优先推荐。六年来,“苏大村官调研团”中有12名学生免试保送研究生,近50名学生发展入党,2010年,调研团成员陈青奎放弃保研机会到苏北盐城做了村官,央视“我们有一套·毕业歌”晚会曾对他的选择进行了专访。

3.多元化保障是动力

探究“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在组织机制、安全保障、参与层面等方面寻求多元化的结合。一是资金筹措的多元化。苏大通过设立专项经费、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等途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支撑。“苏大村官调研团”经费采取学校相关部门申请一点、学院补贴一点、地方提供一点的方式筹措,六年总投入超过15万元,形成了专项划拨、社会捐助、自行筹集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筹措投入机制。二是安全保障的多元化。只有解决好安全保障问题,才能确保“三下乡”活动的有效性和长效性。苏州大学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安全保障工作,由校方和院方组合出资,为每位参加实践的学生购买短期意外伤害保险;安排专人指导讲授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自我保护的能力;发放安全宣传手册,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了多方位的一个社会实践保护网络。三是学生选拔的多元化。“苏大村官调研团”以方案征集为抓手,以项目管理为支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了严格的实践项目审批制度。

4、课程化建设是关键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教师与群众两类老师、书本与实践两种教材的有机结合。为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就要把“三下乡”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作明确规定,使活动贴近高校发展实际,有章可循。要不断丰富“三下乡”内容,向“多下乡”转变。“三下乡”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科技、卫生三个方面,内容需要不断扩展,法律、商品服务等也要成为“三下乡”的主要内容。着重从生存性实践、发展性实践、贡献性实践三个环节来构建实践育人的内容体系。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三下乡”活动的内容,重点推进励志体验、创新创业、志愿服务。苏大制定了《关于推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校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必修课程,实施分层次实践、基地化运作、项目化实施和规范化考核,构建了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苏大村官调研团”指导老师的指导被计入工作量,其中1人被评为江苏省“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老师,6人被评为苏大“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老师,1人因此被评为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2人因此被评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5.专业化研究是内核

    “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要有专业化的指导老师、专业化的团队、专业化的服务、专业化的活动设计。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在发挥学生科技文化优势、利用所学专业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考验和锻炼。“苏大村官调研团”积极探索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方式,以教师的国家、省部、市厅级规划立项课题为依托组建实践团队。2008年以来,该团队指导教师以“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共成功申报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团省委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2009年,学校在充分调研大学生村官需求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手册》。2010年,校党委王卓君书记亲任主编,多位大学生村官参与了手册修订版的写作。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和直接指导下,这部公益性读物已免费赠送给江苏1.2万余名大学生村官,为他们奉献了一份实实在在的精神食粮。六年来,调研团师生在《中国青年研究》、《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苏州大学学报》、《中国人事报》(理论与探索版)、《当代青年研究》等期刊上共发表近20篇大学生村官研究论文,形成的调研报告中相关建议被江苏省、连云港市以及有关县的组织部门采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研究,把教师科研、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和提高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进一步体现社会实践的素质教育功能。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以S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见习团’为例” (项目编号:10JDSZ3069)、苏州大学思政理论研究重点项目(批准号:2010SZYJ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第一版

2.王建伟.实践制胜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5.第一版

3.王群.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J].福建理论学习,20076):14-18

4.查佐明.孵化器 助推器 服务器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服务大学生村官工作纪实 [N].人民网.2010-02-01

5.他的工作,赢得省委书记两次鼓励 [N].新华网.2010-04-02

6.汤耀平,陈超.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37-39

7.张佳.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11):157-158

 



[1]查佐明(1971-),男,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副教授;刘慧(1979-),女,苏州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