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从 “三下乡”到“常下乡”
2013-08-08 作者:查佐明 刘慧 来源:苏州大学
 三下乡常下乡

——苏州大学村官调研见习团的经验与启示

苏州大学  查佐明  刘  慧[1]

摘要:苏州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见习团”连续六年奔赴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摸索出的校地共建、齐抓共管、配套保障、评估考核、成果转化的经验,启示社会实践活动要向课程化、社会化、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多元化、制度化、持续化发展,让“三下乡”变成“常下乡”。

    关键词:“三下乡”活动  案例  研究

 

2008年苏州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见习团”(以下简称“苏大村官调研团”)成立以来,连续六年深入江苏10多个市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工作得到中央、省委、教育部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能取得如此成绩?这是怎样的一个主题能连续六年常做常新?这是怎样的一种机制能保障团队运作有序、周行不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对其团队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了解。

一、主要经验

1、校地共建  互助共赢。2008年以来,“苏大村官调研团”分别在灌南县、响水县、泗阳县建立了“大学生村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大学生村官培养”等多个调研实践基地。

 2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苏大村官调研团”取得成效得益于以党政领导牵头、专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骨干参与、实践基地支持的多元化组织架构。每年学院党政领导必亲自带队赴苏北实践,数名教授多次赴一线指导,为地方带去数十场专题报告,直接听讲的大学生村官超过3000人次。团委老师在组织好“大众实践”的同时,推进“精英实践”,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实践团队中来。

3、配套保障  提供支撑。一是资金支持方面, “苏大村官调研团”经费采取学校相关部门申请一点、学院补贴一点、地方提供一点的方式筹措,六年总投入超过15万元;二是评奖评优方面,“苏大村官调研团”的指导老师中,有1人被评为江苏省“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老师,6人被评为苏大“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老师,2人被评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三是安全保卫方面,为每位队员购买了短期意外伤害保险,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和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训练,建立了一个社会实践安全保护网络;四是学生选拔方面,以方案征集为抓手,以项目管理为支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了严格的实践项目审批制度。

4、评估考核  激励引导。苏大对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全方位、多途径的宣传推介,在奖学金评定、发展入党、升学等方面优先推荐。六年来,“苏大村官调研团”中有5名学生获得了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江苏省特等奖,8名学生获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10名学生免试保送研究生,近50名学生发展入党。

5、成果转化  巩固成效。一方面,“苏大村官调研团”用发布会、实践成果展等宣传形式,邀请实践基地领导、大学生村官来校宣讲,实现了校地间的良性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开展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三下乡”活动运行机制,进行实践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省委书记梁保华和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都曾对调研报告批示,调研团编写的《大学生村官手册》免费赠送给江苏省大学生村官。

二、几点启示

“苏大村官调研团”虽只是全国千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中的一支,但它的成功实践给“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带来了重要启示。

1、课程化建设。要把“三下乡”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使活动有章可循。要不断丰富“三下乡”内容,向“多下乡”转变,根据学科、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三下乡”活动的内容,重点推进励志体验、创新创业、志愿服务。

2、社会化建设。校内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和调动干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校外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聘请地方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此外,从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到参与者都服从社会的需要,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3、基地化建设。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建立固定的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的社会实践基地,并聘请基地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活动的指导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基地建设要有长远的活动计划,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推动“三下乡”活动为“常下乡”活动。

4、项目化建设。活动开展前,要深入社会和实践基地了解情况,初步确定“三下乡”活动的选题;然后,根据“合理选项,按项组团、双方受益”的原则,确定重点实践项目;在点上组建重点团队的同时,线上提出参考主题,由学生组织或个人自由组队,面上以学生个体自主参与社会实践;再根据活动内容聘请专门指导教师,及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最后,对实践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

5、专业化建设。“三下乡”活动要有专业化的指导老师、专业化的团队、专业化的服务、专业化的活动设计。在实践中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积极探索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方式,以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依托组建实践团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研究,锻炼和提高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进一步体现社会实践的素质教育功能。

6、多元化建设。活动规模由单人单队向团队型、区域性大规模集中活动方向开展;活动内容和层次由调查访问为主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优势,开展调研、支教、技术培训、挂职锻炼等内容形式多样化发展;建立社会实践经费的专项划拨、社会捐助、自行筹集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筹措投入机制;形成点面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分散于重点组团结合、实践锻炼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种社会实践模式有机统一的格局。

7、制度化建设。一是建立激励考评机制,把社会实践成绩计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并作为评奖评优、党员发展等的依据之一,指导老师计工作量,纳入晋职晋级考评体系;二是形成一套规范程序。在准备阶段中对实践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作充分、细致的规划和统筹;活动实施时建立并完善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进程,作出相应的安排部署;实践结束后进行成绩评定、工作量计算、成果展览、宣传报导、总结表彰。

8、可持续化建设。做到“六个转变”,时间上由“常下乡”向“常在乡”转变,内容上由单纯自上而下的“送”转变为“送"“建”结合、以“扎根”为主,力量分布上由学校行为转变为全局工作,方式上由注重集中活动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的经常性抓手,特点上由小范围的试点与受益人群转变为由骨干队伍和示范基地带动广大农民受益。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10JDSZ3069)、苏州大学思政理论研究重点项目(批准号:2010SZYJ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第一版

2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066):64.

3俞松坤,王晓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107

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6):29

5.汤耀平,陈超.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38



[1] 查佐明(1971-),男,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副教授;刘慧(1979-),女,苏州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