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文汇报》朱政惠:纪念中国学家费维恺教授
2013-07-29 作者:朱政惠 来源:《文汇报》

  今年4月27日,重要的中国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费维恺(A1bertFeuerwerker)因病逝世,享年86岁,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向国际学术界宣布了这一不幸消息。
  
  费维恺出生于1927年11月6日,早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1957年获得历史与远东语言研究博士学位。后执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曾任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主任(1984-1987),美国亚洲协会会长(1991-1992)、当代中国联合研究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他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当代中国学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他在美国中国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于他是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创建人。美国国防教育法案颁布以后,他是中心1961-1967年度的首任主任,1972-1983年度的再任主任。他通过长期的经营和努力,将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打造成了全美最重要的中国研究基地之一,尤其在当代中国研究和当代中国经济研究领域。这里培养和涌现出了一批重要中国学家,或担任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或出任美国国务院顾问,一些资深学者还为美中关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心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不少受聘于国家政策部门、公共机构,还有学者担任世界银行或其他重要国际组织的咨询顾问。美国一些重要政策制定,都要咨询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这个中心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研究和了解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人文和资料中心之一”。费维恺在任期间,对中心的亚洲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十分重视,其馆藏的中、日、英等文字资料的数量和特色都名列美国高校前茅。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在其颁布的悼词中,称赞这位开拓者倾尽心力使密歇根大学成为全美最重要的中国和亚洲研究据点之一,在学术团队建设、图书馆发展方面都有积极贡献。
  
  费维恺本人也是美国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大家。他早年的代表作是1958年出版的《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是著将官督商办洋务企业的兴衰放到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考察,以工业化—近代化的视角将综合研究与具体历史进程研究相结合,还利用了中国不易获取的外文资料。这一成果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当时的《亚洲研究杂志》《东方经济与社会史杂志》《经济史评论》《通报》《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通报》《经济史杂志》《太平洋事务》《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年鉴》《太平洋历史评论》《美国历史评论》等多家杂志都发表书评,探讨这一研究的建设意义,恒慕义、徐中约、谢诺等美国、法国、英国等重要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都撰写过书评。
  
  是书也被认为当时“冲击-反应”论的代表作。费维恺认为,尽管官督商办企业作为19世纪晚期中国对西方反应的标志对于历史学家有重要性,但它们在自己的环境中仍然是边际企业,它们的开设和开办,并不体现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及其所反映的保守的经济观念的根本决裂。他认为官督商办可以看作为中国对西方反应的一个标志性产物,也许永远不可能做大,因为这种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太差、太保守,无力承受近代化大任。柯文评论认为,费维恺1958年发表的这部研究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开路先锋的著作,提出了与芮玛丽基本相同的观点。但他的提法不像后者那样明确,在作出的历史论断方面也远为谨慎。“尽管如此,贯穿全书,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几乎完全被视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阻力,一种必须加以克服或摧毁的‘障碍’,而不是助力的潜在源泉。”
  
  费维恺一生笔耕不辍,他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方面的成果还有如《中国经济史,1870-1949》《中华民国的经济趋势,1912-1949》《20世纪初期外国在华的企业》《18世纪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中华帝国晚期的经济史研究:手工业、近代工业与国家》等,他为美国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
  
  费维恺对于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开拓性工作,还在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上。1964年9月6日至12日,英国《中国季刊》组织召开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会议,地点在牛津附近,麦克法夸尔是会议负责人,费维恺应邀前往。他后来主编了一本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编撰情况的史料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这本258页的油印本,对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尚钺、华岗、胡绳、何干之、胡乔木、胡华、吴晗、刘大年、白寿彝等学者的著作,都有相当详细的介绍。此后在1968年,他又主编出版了论文集《共产党中国的史学》,收集了包括英国、荷兰、苏联、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等多国学者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学术论文17篇,他自己的论文加序就占4篇,对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方法、研究领域等情况有比较深入的涉及。2000年,笔者在美国学术访问时曾专门拜见过费维恺教授,探讨当时开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原因。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站住了,我们就应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怎么回事,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史学,怎样建立其理论框架结构。”费维恺说,1950年代的研究很是困难,材料极少,“不得不到香港,通过这个桥头堡来搜集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史料”。1949年以后,费正清等美国中国学家曾经对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有过批评,刘广京、芮玛丽、邓嗣禹、房兆楹、张馨保等都参与撰写文章,评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中法战争”、“义和团”等史料文献。费正清从“冲击-反应”论的历史观出发,反对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点。费维恺响应费正清的学术观点而开展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不过他对这些史料搜索的努力,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程的梳理和介绍,尽管观点有偏颇,无意中为美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出了初步的研究方向。
  
  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悼词称费维恺是一位令人敬畏的学者。的确,他成就巨大,却为人谦逊。我在拜访他前曾写信请求安排时间,他慨然允诺,并与我谈了一个多小时。那时他已是73岁高龄,但精神还可以,一直在尽力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告别时还一起合了影,我还期待下一次见面,想不到竟就此永别了。突然从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网站得知这位重要学者仙逝的消息,不禁凄然。
  
  费维恺教授是费正清先生那一代的美国中国学大家,为美国当代中国学的开创建立了功勋;他也是中美学术交流的先驱,1972年访华时还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他是美国冷战以后为数不多的健在的中国学家之一,他的逝世意味着第一代中国学家的时代基本结束。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汇报》 日期:2013年7月22日 版次:11 作者:朱政惠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7/22/content_82.ht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