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丁士军的研究围绕两个关键词——农户和贫困进行,农村发展、农户经济分析和农村贫困是其主要课题。1985年,丁士军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到华中农学院(现为华中农业大学)工作。1995年,攻读博士期间,丁士军进入中美合作“温洛克(WINROCK)LEAD21农业经济学博士项目”,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关于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国际范式,也使他“从此百分之百地走上农村发展研究之路”。
研究成果造福人民
随着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发展,贫困多集中出现在边远山区。丁士军认为,很有必要研究边远山区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技术。农作物挑气候、地域,但农作物育种专家一般只关注作物主产区的适应情况,缺乏对边远山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关注,现有作物品种及技术经常无法满足边远山区农户的需求。
从2004年起,丁士军和云南农科院的育种专家在滇南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水稻研究所项目等研究,研究涉及滇西南的16个村庄,并于2004、2005、2007、2009年分别进行四次回访。当时,云南农科院的陆稻专家培育了改良陆稻新品种。当丁士军和他们联合进行改良陆稻新品种技术影响评估时,把改良的陆稻品种在滇西南的16个村庄进行广泛推广。“滇西南文山、红河和西双版纳的边远农村地区土地贫瘠,缺粮严重。采用改良陆稻新品种后,陆稻亩产量由原来的一二百斤提高到四五百斤”,“当地人的口粮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玉米改为稻米”,丁士军欣喜地说。多出来的土地农民改种橡胶、茶叶、甘蔗、三七等经济作物,还获得了一些现金收入。
丁士军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逐渐获得认可,已经在一些知名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并经常被地方政府农业技术管理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如通过农业部软科学项目研究,他和团队成员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方面为农业部提供了建议;作为专家,他参加了《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7)》评审;鄂西南恩施州以及滇西南文山州和红河州农业技术发展的政策制定过程中也曾采用他的建议。
推广中国农村发展经验
丁士军每年都会出国从事合作研究、开展学术交流。他说:“我能感觉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兴趣,大家都觉得中国农村的发展是一个谜。”这让丁士军萌生了一种以研究中国农村发展为己任的感觉,并把自己看成向国外介绍中国农村发展经验的媒介。
丁士军正努力把农业领域的中国经验推广出去。如他和云南农科院的专家一起在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越南北部进行过陆稻推广。目前他正在申请新的研究项目,希望能进一步把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推广到其他东南亚国家。
“中国农业的成功,需要有人来研究、总结。”丁士军认为,现在国外有些人对中国有负面印象,这主要是对中国发展经验不了解所致。“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各领域学者都向国际介绍中国,积攒一点一滴的经验,中国就会逐渐被世界认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