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语言问题的背后是文化
2013-07-12 作者:佚名 来源:社会科学报

  一个国家只有当文化处在不断的交流和交融当中,才能成为真正有思想影响的文化强国。文化凡是产生交汇,冲撞是不可避免的。很多问题看似语言问题,实际上语言问题的背后是文化问题。
  
  近二十年我主要的工作是对外文化交流,主要是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包括WTO多边谈判、双边的贸易磋商等。虽然大家都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但在工作当中我体会到,文化本身不是一种实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民族不管大小,历史不管长短,国家经济实力不管强弱,文化是平等的,从来没有一个强势文化去消灭一个弱势的文化。在WTO谈判当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越是小的国家,越是经济弱的国家,他对自己文化越是敏感,你必须尊重他。因此,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实际上是你本身的交汇能力、交流能力和交融能力,就看你善于不善于、敢不敢去交汇,善于不善于去交流,有没有这个气度去融合。
  
  文化凡是产生交汇,第一个反应就是冲撞,这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这个冲撞你是想不到的,而且一个小小的冲撞就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很多问题看似语言问题,实际上语言问题的背后是文化问题。大家知道,所谓非市场经济条款只是美国1973年《贸易法》当中的一个非常小的条款,讲在反倾销的时候,计算正常价值时,对于中国可以采取一种叫参考价格。这个东西是冷战时代留下来的,不是针对中国的。中国入世的时候,经过艰苦的谈判,就保留这一条,而且有一个期限是15年。问题出在翻译身上,当时直接译过来了,叫非市场经济地位。然后我们国家领导人每次出访都要人家承认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当时如果在工作书报告当中,就把这个吃透了,把它翻译成反倾销正常价值计算的例外,那就没有问题。这就是文化问题:搞文本起草和翻译的同志,不了解中国文化当中接受实体法,而很难接受程序法;而西方国家是以程序法为主的。我们在翻译当中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冲撞发生的时候,必须要做交流,唯有交流才能包容。如果没有交流,那就是冲撞。像这次中美BRT谈判,已经谈了九轮,这九轮就是交流,我们提了100多个问题,一个词一个词交流,结果发现很多问题。美方讲的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不是这么理解的,中国人讲的这个词,美方也不是这么理解的,所以不厌其烦,九轮谈判,目前还在交流当中。通过充分交流,一旦形成最后文本,这个文本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否则匆匆忙忙地签下来了,在具体执行当中都是争端。
  
  最后,在包容基础上交融,唯有交融,你的文化才能得到尊重。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延续五千年,就是因为能包容,能交融其他文化。纵观整个历史发展,哪一时期我们封闭了,不交流了,没有交融气度了,我们的文化就封闭衰落,就得不到尊重。一个国家只有当其文化处在不断的交流和交融当中,才能成为真正有思想影响的文化强国。我在谈判中,深深体会到要把语言后面的文化问题搞清楚。我曾经看过研究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的一本书,现在我们中国人用的词,80%多来自于日文,比如像医学、解剖学、物理学甚至是政治学等。汉字是我们的,词汇是他们的,我们才有新文化运动,我们才有白话文,我们才能走上现代化。我们有这么大的交融能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全球性强国,这条路谁都阻挡不了。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强国,很重要的是文化。在交汇发生冲撞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包容能力进行交融。其实现在狭义的文化,也就是今天讲的文化,已实实在在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因为在当今愈演愈烈、势头非常迅猛的经济全球化前提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个基础上,文化本身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当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环节,或者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环节。现在你手里的智能手机,打开它的应用商店,去上它的网上大学,上它的图书馆,这都是文化。现在的社交网络,比如像Facebook,它有6到7亿的参与者,活跃的会员也有3亿个,他们在上面干什么?主要载体也是文化。在谈判当中我们现在也很纠结:作为一个生产力的文化,应该让它进来,我们也应该出去。现在的文化传播,像特色文化外交,离开互联网,90%的阵地就没有了。但是如果考虑到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我们又很谨慎,怎么在这里面找一个平衡点,是我们在贸易谈判中非常难办的事情,而且也很难取得共识。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我们的交流能力和融合能力,取决于我们总书记讲的三个自信,但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应该研究一下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在新的产业和技术巨大变化的形势下面,对外文化交流有哪些新的特点,我们可以取得哪些新的手段,有哪些新的风险和新的机遇,如何通过这个载体提高我们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软实力。(第1366期 第6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