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为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湖南师范大学在至善楼学术讲堂召开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副校长匡乐满教授作“湖南师范大学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从问题与挑战、科研不端、科研规范、科学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等方面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行了宣讲。各学院领导、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及科研管理工作者等300余人参加报告会。
匡乐满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
匡乐满分别介绍了科研不端行为与科研不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并列举汉芯事件——中国版“黄禹锡造假事件”、中国期刊发现31%投稿文章存在剽窃现象、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等案例分析了科研不端行为和不当行为。
匡乐满认为,科研规范是基于科研道德和科学共同体共识的,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规制和安排,因而具有文化的意义,要求研究者自觉遵守和共同维护。科技工作者应该坚持诚实、公开、公正、尊重知识产权、声明与回避等原则。
匡乐满指出,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献身、理性的怀疑、开放等方面。作为科研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同时也要有自强不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匡乐满强调,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具备诚信品行、严谨作风、科学方法、责任意识。诚信为人是根本,要坚守学术诚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做优良科学道德的传承者;要以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优良作风为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要以科学的方法为利器,掌握精湛的科学方法,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运用、融会和贯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要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责任意识,肩负历史的重托,把尊重人类尊严、关注人类未来的信念贯穿到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造就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