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发挥博物馆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013-05-22 作者:马献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0日第452期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有专家表示,社会转型期的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不断塑造着自己的社会新角色,并逐渐成为承载社会变革发展的新动力。

  博物馆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不敢说我们一天就有一座新博物馆,但敢说我们3天就有了一座新博物馆,这种速度是惊人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用“惊人”这个词来形容我国当前博物馆建设的速度。

  “目前,我国博物馆各项事业发展都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05年前,我国仅有零星的几个由外国人办的小博物馆。直到1905年,才出现了国人办的第一座博物馆,至1949年不过增加到21座。新中国成立后,是博物馆较快发展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全国总计有博物馆349座,以7亿人算,平均约200万人一座博物馆,与现在印度、苏丹等国比例差不多,远低于当时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博物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3年1月,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座,数量比改革开放前增长10倍以上。这是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博物馆的硬软件条件已胜过发达国家大多数博物馆的水平。此外,郭小凌认为,“我们还不应忽视博物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我国公立博物馆对观众免费的规模与比例属世界上最高,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这是值得称赞的成就”。

  就国家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政策给博物馆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姚安告诉记者,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博物馆的服务意识得到加强。二是博物馆开始由传统的对收藏文物标本的看重,变为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博物馆。博物馆研究的重心已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博物馆开始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愈加突出。三是得到社会的肯定,提高了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地位。四是推动了对中国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

  亟须改变“硬件硬软件软”的发展现状

  采访中,面对我国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的局面,专家们还是恳切地提出了当前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令人堪忧。”郭沫若纪念馆馆长崔民选在谈到当前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说,我国博物馆发展面临着一些共同问题:一是认识不够,各地博物馆发展中普遍存在只重建设而轻后期保护、运营等问题,这造成了我们的博物馆“硬件很硬,软件很软”的局面;二是专业人才缺乏限制了博物馆发展,使得具有一定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作品常常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让研究工作留下了不少“遗憾”;三是博物馆运营资金的“瓶颈”难以解决,利用率低的问题依然严重等。

  “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馆舍建设轻后期资助的现象。”郭小凌表示,世界上无论公立或民营博物馆,能够“养活自己”的只是凤毛麟角。设备设施越先进,运营成本也越高,因此,各职能部门与行业领域应保持稳定的投入,让保护与利用做到延续不断。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告诉记者,恰当解决“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促进民营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关键。“促进民营博物馆健康发展,必须解决民营博物馆收藏物品的私有性和民营博物馆本身公共文化属性之间的矛盾,此外,应出台保护和支持民营博物馆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博物馆应成为“思想库”

  近年来,随着大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不仅为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也让博物馆为更好地认识和发挥自身作用展开了思考。

  “博物馆应该思考怎样将记忆和创造力结合起来,让社会和人类产生积极改变等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宋向光告诉记者,博物馆应对自身社会定位有更高认识,要通过自身学术研究成果来提升博物馆的权威性。“博物馆不是固化的物品,而应是出理论、出思想的‘思想库’、‘智囊团’。”姚远利提出,博物馆藏品承载着文化,它的作用价值大小,不在于藏品多少和规模大小,关键在于要从其中提炼出有益于今天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

  博物馆是历史实物证据的保存与展示、诠释的主要场所,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郭小凌介绍说,牛津大学的阿什摩尔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是该校重要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如其中的一件泥板文书就可以成为亚述学家长期专研的对象。因此,掌握馆中的重要信息与数据,将为我们各学科研究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谈到馆藏珍品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崔民选告诉记者,不断充实的馆藏资料为编辑新版《郭沫若全集》积累了条件。此外,馆藏2000余封名人信札在整理并适时出版后,一定会推动郭沫若研究甚至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史学研究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