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文学批评不能随波逐流
2013-05-22 作者:牛学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0日第452期

  文学批评应当批评当前的文学,然而在今天,新闻层面的文学却成为时下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批评只重视当下出产的作品、出现的文学现象,只注重当下名作家的作品,如此一来,便模式化地形成了这样一种评论思路:要么对名作家作品冷言冷语、冷嘲热讽,有时甚至纠缠于作品形式的挑刺,要么对新作品、新现象毫无保留地拥抱。这背后的运思逻辑很清楚,点名批评、恶语相加,表达的是文学批评之所以为批评的勇气,以对名家作品的“苛刻”来支撑批评的尊严,而拥抱新人新作新现象,则是以此来表达批评的宽容和大度。
  
  目前我们的文学价值观究竟徘徊在什么位置?诸多批评家的“综述”提供了必要信息,概括起来大致是:1.致力于经营人生的精致趣味,打磨人性中所谓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小情调和小哲理,这一点打通了、想明白了,人生和人性的疑难也就迎刃而解了;2.把“内在性”生活缺失的病根追究到当下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上,于是,主角所能做的就是左冲右突去求证信仰的威力;3.叙事视角限定在第一人称“我”,然后发掘“我”之所以不能的内在原因。结果不出所料,原因找到了,原来阻碍“我”之所以不自由不平静的一切障碍在于“我”的人性不够旷达,在于“我”的欲望太大,没有放下。这些零碎的价值诉求整合起来,批评的任务就变得非常微观、具体,或者说很实际、很及物,套用新闻程式的文学批评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新闻报道式文学批评也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如选题要有嚼头,命名要有看点,概念要有猎奇性,批评话语一定要刺耳,最后,这些要素汇聚于一个闪电式的速度——反应一定要快。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新闻报道式文学批评的两种面相:一是对幸福叙事、快乐话语无限神往,对讲述悲痛的故事、叙述悲剧的话语讳莫如深,而对涉及某些敏感问题的文学叙述则采取逃避态度,似乎对文学的最高期望只是在人性的小趣味、小圆满,问题并不在现实秩序,而在自身心态——这是放弃在文学中追究“讽刺之鞭”的直观印证。而放弃文学的讽刺力量,就是在批评建构中放下甚至删除了评论对象中原有的尖锐叙事。二是对趣闻异事争相猎奇,这意味着消费意义上的文学成为批评代言和宣扬的主要对象,而书写百姓正常生活的文学反倒离开了批评的视线,这显然不是对消费主义语境中文学形象的整体观照。就目前来看,文学批评的这种快速的、随波逐流的反应,无法抵达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话语已经到达的地方。
  
  毫无疑问,文学批评不能变成新闻报道,正如新闻报道不能变成文学批评一样。一方面,批评者应当像新闻记者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对当下所有的文学现象(无论新旧、好坏)进行及时、客观、准确的反映;另一方面,批评者更应当具有独立自主、敏锐深刻的批判意识,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努力彰显文学自身独特的价值,努力探究一切现象背后的真相,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建立值得尊重、值得信赖的批评伦理。
  
  (作者系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