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赫哲族在黑龙江流域历史悠久,渔猎生产方式独特,文化独具特色。
5月中上旬,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以及抚远县等地。结合实地考察,记者就赫哲族文化传承现状、国内外研究热点和趋势采访了相关学者。
生产方式变化带来文化变迁
街津口是最为典型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变迁等具有代表性,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记者到街津口时正值黑龙江开江不久,由于下游冰排阻塞,江水在大平原上纵横铺陈,水面宽阔,水势浩大。江岸为完达山余脉,低山起伏,林木较为繁茂。赫哲族传统上就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捕鱼打猎、繁衍生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赫哲人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由此面临着剧烈的文化变迁。
在街津口的一家渔猎人家饭店,店主尤星夫妇正在打理房屋,而房屋的外立面在政府资助下已经做了统一修葺。尤星一家见证了赫哲族近六七十年来的文化发展历程。尤星向记者介绍说,他的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参军、入党,是赫哲族的第一个乡长、第一个国家干部,还是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传承人,他的女儿尤阔丽现在担任导游,向游客介绍赫哲族的民族历史文化。
三江口是松花江和黑龙江汇合处,江水浩浩荡荡,一望无际,在这里建有中国赫哲族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献资料、民族传统用品、考古发掘材料展示了赫哲族迁徙御敌、捕鱼狩猎、萨满信仰等方面的文化。
出生在街津口的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赫哲族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尤利军告诉记者,由于赫哲族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相应的民族文化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扶持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传承。赫哲族文化具有特殊性,已经成为佳木斯市乃至黑龙江省的一个文化名片。
“我们注重活态传承,除博物馆外,由政府支持每年举办乌日贡大会,这是赫哲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展示赫哲族文化的平台。只有通过活态传承,即便几十年后,当人们来这里旅游观光,学者来这里田野调查,除了参观博物馆,仍然能看到活生生的赫哲族文化。”尤利军说。
史诗《伊玛堪》保护研究成热点
从我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凌纯声先生1930年到松花江下游进行田野调查开始,我国赫哲族研究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进展。
通过请教有关学者和查阅相关论著,记者注意到当前的赫哲族研究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注重观察和分析赫哲族由于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文化变迁。这方面的观察和研究论著相对较多。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于长江认为,赫哲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生存发展”和“保存文化”的两难,只有调整发展思路,才能找到既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又保持文化传统的发展模式。
第二,赫哲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特别是史诗《伊玛堪》研究是当前赫哲族研究的热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丛坤告诉记者,赫哲族《伊玛堪》与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英雄史诗,《伊玛堪》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国际文化界、学术界的关注。2011年底,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2012年6月,首届《伊玛堪》学术研讨会举行,将有关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跨界民族研究逐渐深入。“跨界民族”或者“跨境民族”是我国民族研究的一个热点。记者查阅了近年来与赫哲族及《伊玛堪》研究直接相关的博士论文,其中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厚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万邦分别指导博士生进行了关于跨界民族赫哲族和俄罗斯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推进了国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赫哲族研究成为国际性研究课题
在此次实地考察和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赫哲族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研究资料等方面都需国内学术界深入讨论,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以寻求进一步的学术突破。
研究方法上,北京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家王铭铭教授对傅斯年、李济、凌纯声等历史学、人类学和民族学领域重要学者的学术背景、学术传统、研究方法进行了有启发性的分析比较。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等学者对凌纯声的赫哲族研究进行了专题研究。凌纯声对松花江地区的田野调查是第一次采取现代学术方法对赫哲族这一当时可以说是全新的学术领域进行的研究,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总结、反思、比较的内容,尤其在方法论上对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者而言有反思和借鉴的必要。
研究视野上,赫哲族研究已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课题,并不断走向深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侯儒是一位赫哲族研究学者,她向记者介绍了她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课题“黑龙江流域及松花江流域赫哲族调查”。该课题由日、俄、中三国学者联合进行,是一个跨学科的国际联合研究课题,涉及文化人类学、环境考古学、环境人类学、民族学、文学等多个学科。截至2013年上半年,第一期工作已经完成,有关研究成果将陆续发布,第二期研究工作也将展开。
研究资料上,需要更广泛全面地获取研究资料,特别是获取俄罗斯等国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和研究论著。记者在东北地区注意到,如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都将在2013年陆续推出或者整理周边国家考古发掘报告、田野人类学调查等资料,而赫哲族相关的国外研究资料虽然有编目式的介绍,但是翻译过来并进入汉语学术语境的还不多,还有很多重要的田野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没有翻译过来。
采访中多位学者都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与国际学术界相比,包括赫哲族研究在内的黑龙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这一领域,日本、俄罗斯等国学者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中国学者的前面。而在国内学术界,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研究相比,东北民族文化研究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学术“富矿”,需要更多的学者进入这一领域,且需要更多的学术资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