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我们回顾了中国改革的整个历程,对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方方面面作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找出了矛盾所在,提出了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在不久前举行的《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发布会现场,坐在学者们中间的吴敬琏,淡定从容,把自己与马国川伴随着“中国向何处去”激烈争论写就的新作,奉献给社会。
经济学家吴敬琏
纵观中国经济改革伟大、丰富的实践,与其始终保持亲密接触的有几代中国经济学人,吴敬琏是其中的一位。但这位经济学家又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在经济改革的风口浪尖弄潮不止。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思索中的纠结与忧痛。在中国经济改革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他始终在场,根据对中国问题的深入理解,坚定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在吴敬琏的人生经历中,1983年的1月到1984年的7月,他的课堂不在中国。彼时,他已经50多岁。吴敬琏在《吴敬琏选集·作者自传》中说:“在耶鲁的这三个学期,使我能够对近百年国外经济学的成果进行一次集中补课。”他曾回忆说:“耶鲁的比较经济体制理论框架好像一张色谱,一端是命令管制的计划经济,一端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间的过渡状态千差万别。这种分析方法显然带有很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色彩。然而在每个星期都要举办多次的理论讨论会上,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派学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