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侯水平研究员率领院赈灾中心秘书长张祥荣、副秘书长曹瑛等专家于20日下午抵达灾区。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侯水平院长等专家。
侯水平说,作为赈灾中心的学者,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侯院长对到达灾区的学者提了三项要求:一是积极参与救助;二是了解灾区的需要;三是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广泛搜集灾区各种资料,为科研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出对策建议。
21日下午,记者联系上有着丰富灾后心理辅导经验的张祥荣研究员。他上午在龙门中学为在校住宿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和辅导,刚刚从龙门乡回到芦山县城。
张祥荣告诉记者,发生地震这种大的自然灾害,孩子们的心理都会有很大的震荡。但是这次地震和汶川、玉树地震不太一样,特别是汶川地震,是在上课期间发生的,孩子们亲眼目睹了老师、同学、亲人的死亡,带给他们的心理伤害更大。这次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周末,大部分孩子都在家里,只有一些准备高考的学生住校。从今天上午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学校没有倒塌,另一方面他们还不知道家人的情况,所以目前孩子们受到的影响不是特别大。
“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辅导,还打扫了教室。他们现在还来不及想太多事情,但是之后,当他们要面对学校和家庭成员伤亡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张祥荣说。
张祥荣认为,一旦灾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首先是尽快进行心理干预,越早越好;其次是尽早让孩子进行常态的、规律的活动,这将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再次是家庭和社区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于灾后重建的问题,记者连线采访了在灾区现场调研的曹瑛。他说,从震中龙门乡一路沿途看下来,建筑物外部损害不大,但是里面损害很大,将来重建肯定要花费很大工夫。
曹瑛认为,现在的主要工作还是抗震救灾,这个阶段估计会较快结束,随后将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但是灾后重建应该怎样进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他个人认为,对震区要做重新规划,学校和卫生所应该提高抗震标准。